跨進第17年:試片室走一回

2022/07/08 at 4:59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戲院內外 | 4 Comments

  一年又過半,到七月底,本網誌便進入第17年。學英語文法有將來完成式,上述也抱這語態道來,到時理應能「進入」並繼續。去年做了周年慶,今年卻計錯數,早了近一個月。不要緊,純自娛。說「跨進」,不敢輕言「邁進」,姿態沒那麼雄偉。前文談西片發行,以至曾公映的西片,九十年代初有幸鑽試片室「黐」戲看,雖則以前也寫過(見此),今次翻出其他「試片通告」,重拾幾近流逝的記憶。

↑哥倫比亞公司的《無語問蒼天》(Awakenings, 1990)及奧來安(Orion)的《名咀大丈夫》(Cadillac Man, 1990),前者在長江試片室放映,後者則在洲立試片室,上述兩公司的影片當時由安樂公司在港發行。31年前往事,兩片同由羅賓威廉斯擔演,笑匠身故亦已八載。

  如舊貼文所說,前赴長江試片室的次數最多。我非影評人,當年曾應徵安樂影片公司工作,雖落選,但獲該公司的有心人員關照,把我加進其郵寄名單,於是定期收到試片通告,繼而厚顏前往。長江試片室地址:九龍彌敦道301-9號嘉賓大廈1013室。印象尤深該試片室相當袖珍,梗位幾個,雜物散落,大家不時席地而坐,齊齊望向一方的銀幕,奇特的觀影經驗。

  有一回試映,守候良久仍未開映,及後銀幕亮出片名《Class Action》(1991,後譯作「法網雄心」),非原定影片,後有人員來把菲林拷貝運走,聞說惟恐盜版,緊貼放映才運來拷貝,也許忙中有錯。事件我概略記得,細節已忘(重溫舊貼文,略作修訂)。後來在普慶觀看該片,挺不錯的作品。

↑同樣由安樂發行:(左起)美國片《着草一族》(Quick Change, 1990)及兩部法國片《皇牌雜差續集》(Ripoux contre ripoux, 1990)、《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 1990)。這一頁十年人事,《着》片的Bill Murray迄今仍片約不斷,星光亮度尤勝從前,而Geena Davis竟一度成為美國射箭運動的國家代表隊成員。

  在試片室自然遇上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的影評人,像方保羅(Paul Fonoroff),曾不止一次在戲院目睹他直斥持續交頭接耳的觀眾,至於在試片室,他也曾請個別出席者往室外抽煙,別要斗室內的群眾窒息。又曾碰上小不點(尹懷文),她是嘻嘻哈哈快樂人,曾帶來麵包裹腹,還與左鄰右里分吃,邊笑說:「試片界,我都算係咁!」矇矓記憶中仍留下此等破碎畫面。

  雖多次踏足長江試片室,但首次見識的,是安樂試片室。那是否稱安樂試片室,我不肯定。如前說曾應徵該公司工作,更幸運的獲第二次面試,接受小測:安排觀看一部未配字幕的西片,繼而撮寫故事,以及構思片名、宣傳語句。面試在中環一商廈進行,聽罷該測試簡介,便獲安排到比鄰大廈的試片室觀看電影《The Mad Monkey》(1989,後譯作《孽女》)。我仍清楚記得地點是干諾道中大昌大廈,因位處那兒的公教進行社,當時在地下仍設飾櫃,那一景留下印象。試片室名目倒不敢斷言稱安樂試片室。

↑荷李活大型公司在港均設發行機構,當時安樂主要發行較小型公司的出品,還有歐洲片,特別是經營新華戲院,須引入冷門作品,下三片均在該院公映。右起:意法合攝的溫馨佳作《天倫之旅》(Everybody’s Fine, 1990);美國驚慄片《異世浮生》(Jacob’s Ladder, 1990),講述激發軍人敵意情緒的藥物帶來後遺症,饒有深意;北歐電影《隔世相思》(A Handful of Time, 1989),這試片通告約直度A4紙的一半大小,相對特別(這些試片通告看到宣傳人員歷經剪貼,在有限資源下添加美感),另兩張約屬A5大小。

  相對於長江,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87-105號百利商業大廈525室洲立試片室,去得較少。那兒的規格十足迷你戲院,面積雖不算大,但整整齊齊鑲了幾排梗座,均為裹以紅色布料的軟墊椅,供人舒適安坐,一如戲院模樣。那一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也安排候選影片在該處重映,供投票人士觀賞或重溫(影評是其中一份子)。該試片室所在的百利商場,當年是潮人愛逛的場所,有好些特色小店。

  曾進過的尚有狄龍國際電影企業公司試片室,如無錯記,地點在尖沙咀亞士厘道,環境簇新,只去過一回,看關注愛滋病的《世紀的哭泣》(And the Band Played On, 1993),已是在雜誌社工作的最後期。早幾年曾與前輩電影宣傳大員邱山(筆名「秋子」)見面,聽他談及昔年在狄龍國際工作的點滴。我非業界一員,也不曾當上影評,卻仍希望有機會一記狄龍國際等發行公司;繼續抱「將來完成式」語態守望。

→當年由狄龍國際所發《世紀的哭泣》宣傳明信片。

搭地鐵看電影去

2010/10/30 at 3:05 p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戲院內外 | 8 Comments


↑1979年9月30日首日通車紀念車票。

  鐵路百年,廣告由過去到未來,牽動集體回憶,製造情味。不是那集體的一員,回憶也是依稀的。廣告中,黃Auntie一身模擬過去式的打扮,頗為用心,只是,手腕上的大顆佛珠手鐲,好像很「摩登」,感覺是近年才流行,七十年代真流行過?不敢說,當年人在澳門。

  然而,芸芸「對唔住」之中,還是對黃Auntie這一則較有共鳴。1977、1978年期間曾到香港一兩回,確實體味過彌敦道工程處處的滋味,不少路段給左挖右掘,坑坑窪窪,以鋼板覆蓋,巴士走過,屏屏嘭嘭。

  從一些舊片段看到,當時地盆的圍板繪上如同樹的圖案,寫著「地下鐵路 為你建造」。像我這樣生活在落後地區的人,聽到能通過地底的列車,很好奇。通車後,家人從香港帶來首天通行的特刊和車票。遺憾的是,那本特刊現已不知失踪,忘記為何會失去。搬離澳門後,家中曾多次水浸,特刊或許如此給毀掉,留在手上的,僅有一張首日通行紀念車票。

  地鐵通行前後,城市生活有何不同,沒有體會,無法比對。畢竟搬到這兒時,地鐵已是常用的交通工具,那時還會乘渡輪,隧巴卻少乘,怯於擠塞。所以那種前後之別,只有各位曾經歷者才能細訴。

  還要搭船渡海的年代,過海跨區看電影,大概不是輕易會做的事,院線也會港九各找戲院放映,利便觀眾。來到我的年代,乘地鐵看電影去已是慣常之舉,要不然,當年新華、大華、碧麗宮的獨家獻映便難以看到。過去工作地點遙遠,雖有便捷的地鐵接駁,但往返家門來回三至四小時,天天如是,以前沒有太大感覺,也不介懷,事實上亦只能這樣接受;乘車多年,耗去成千上萬小時,彌補在澳門年代天天步行的生活;人老了,感覺疲累,連帶乘地鐵看電影去,也是累!


↑1988年5月1日報章戲院廣告中,幾家有標示地鐵站名的戲院。

一些關於戲院的組織

2009/10/14 at 4:07 am | Posted in 戲院內外 | 2 Comments

cinemamuseum
↑戲院博物館其中一次展覽展示放映機房的陳設(source: The Cinema Museum)

  英國一個關注戲院組織的會訊,談及當地的戲院博物館,雖然內容不多,也很有趣,按圖索驥,登入他們的網站,意圖網上走一回。

  The Cinema Museum於1986年成立,既是民間組織,時至今日,仍為尋找經費、會址等攸關存亡的項目而奔走。該會目前的會址位於倫敦Kennington一處稱作The Master’s House的地方,原稱作Lambeth Workhouse,卓別靈年幼時也曾在此地方活動,該組織正籌謀在該區建立一個卓別靈的紀念碑。

  網頁有一條介紹該會的短片,見它麻雀雖小,卻藏品豐富,擠得轉不了身的環境,可見捉襟見肘的境況,憑藉小數工作員和義工、有限的經費,要維持一個組織,實在不易,同時要體現民間組織的監察功能,對官方構成壓力,那就更難。不清楚這類組織在當地有否任何影響力,但見他們也相當關注促使政府把舊建築評級的事務。

  相信這類組織的設立,原意是給政府施壓,促進對古舊戲院的保護,畢竟憑民間的綿力,又如何保留戲院這龐大建築;戲院博物館要為自己尋覓一個安身之所,也費煞思量,看網頁展示安置放映機的倉庫,可知博物館需要的空間實在不少。

  從上述會訊,看到另外兩個和戲院有關的組織,一為「戲院管風琴會」The Cinema Organ Society(網址);另一為「電影放映基金」Projected Picture Trust(網址)。這類結集興趣,以及保護古老東西的組織,很有意思。每個社會總有一群有心人,做著這種知難而為的工作,但在外國社會,周遭氣氛比較能接納、體會他們所做,讓這類組織有較大的滋長空間。

悼念:
「戲仍能看」網誌主持人Donald Kwan,本月初不幸辭世,看到這則消息,十分惋惜,雖然和他僅有網絡之緣,但對他製作觀影網誌的努力與心思,實在佩服。於此懷念這位網絡上的影迷。

農曆年 戲院好氣氛

2009/01/26 at 6:11 am | Posted in 粵劇戲曲, 戲院內外, 澳門戲院 | 5 Comments

  年初一,先和大家拜年:新春大吉!心想事成!

  離開澳門後,新年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一直以來,新春給我的感覺都是寂寥的,年初一年初二年初三,天天過去,有種褪色的失落感。唯有年廿八至年卅這幾天,才讓人雀躍,清抹裝飾神案,家人預備團年拜神,總有做不完的準備工作,急景殘年,看不到那殘意,卻享受市場那急匆匆的忙碌,是迎接大事件來臨的氣息,有所期盼,年初一一到,塵埃落定,望無可望。移居香港後,由地下轉到樓上,上述工作都毋須再做,即便大除夕吵到天亮的爆竹都靜止了。

  有一年,家中慣性水渠淤塞,還要是過年前夕,除夕出外用膳,破例吃西餐。這一夜,一家人到南灣戲院看了成龍的《師弟出馬》,當時就覺得熱鬧好看,之後在新馬路閒逛,在電器店買了一盒翻版錄音帶《喜洋洋》,粗陋的封面是燃煙火的照片,莫名的買來中樂盒帶,圖添氣氛。

  如此瑣碎的小事,便足夠讓小孩子樂上心頭,刻印腦海。

lido

  過年看電影,無論身處大城小城,都有過此等經驗,相對在澳門時候又多一點。這一張麗都戲院的戲票,屬於1987年1月29日,票後記下是《衛斯理傳奇》,那是來香港後的第一個新年,受居住環境所限,還是回澳門過年,也就和一些舊同學聚首,聚首就是很齋的看一齣戲,沒有吃飯,甚或吃甜品都沒有。澳門麗都是放映金公主院線的電影,節日必走,像《八星報喜》,也曾在平安看德寶出品的《八喜臨門》,還沒有「富貴」系列。此等賀歲片也看不得太多!

  到戲院看賀歲片,熱熱鬧鬧,不失好氣氛,但如同過年的節日氣氛,它亦早已淡出。

杜比立體聲蒞香江

2008/11/27 at 1:38 p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戲院內外 | 6 Comments
Tags: ,

↑《超人》報章廣告標示僅兩間有杜比立體聲

↑《超人》報章廣告標示僅兩間戲院有杜比立體聲

  由無聲到有聲,有單聲到立體聲,在戲院追求超然的聲光音效,是觀眾永不止息的渴求。要追蹤本地戲院聲光設備的演進,實在不易,從不連貫、零散的剪報中,有這些「小片段」。

  1979年11月14日,銅鑼灣碧麗宮戲院開業,放映《異形》,強調「採用最新杜比立體身歷聲音設備」。

  當時,放映《異形》的戲院還有銀都、普慶、京都、文華和明珠。電影廣告突出影片藉新穎特技營造的震慄感,音響方面,則是「最新杜比式身歷聲音響 嚇人效果 與別不同」。

  報載,普慶為了放映此套以杜比立體聲效果拍攝的影片,特意提升戲院的聲光設備。《華僑日報》有一小則報導:

  • 普慶耗百萬元裝修 正好趕上放映異形
    在油麻地地王的普慶戲院,實施全面大裝修,裡外煥然一新,以求聲光設備,娛樂享受盡善盡美。座椅換現代化舒適型,裝新冷氣及空氣調節,換置新銀幕及大幕、二幕,購置最新式辛霹靂士放映機,杜比聲機,立體聲響系統。此番新裝置耗資一百八十萬元,正宜放映太空超未來鉅片《異形》,因本片是以杜比立體聲效果攝製的。

  至於同線的文華和明珠,比它們早裝置杜比立體聲。於1979年6月,文華、明珠、海運、百樂、倫敦、利舞台、影都,聯線上映《超人》,廣告只標示文華、明珠「啟用杜比立體聲」。

  1987年9月3日,旺角百老匯戲院開業,號稱「設備全亞洲獨一無二 THX音響系統」。其後,華盛頓、碧麗宮等戲院均設置有THX音響,印象中,還在大堂懸掛告示,強調備有此先進音響系統。

杜比音響系統前奏片段

2008/11/24 at 2:21 p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戲院內外 | 8 Comments
Tags: , ,

trailer
↑「Stomp」演出的Dolby-Digital片段。

  網友Steve提到,喜歡華盛頓戲院當年在開映前展示的THX音響片段,但我已全無印象。

  說有印象的,大概均屬「Dolby-Digital」系統的音效片段。大部份戲院放映前,例必出現這類片段,騷一騷「哥利」--影片和戲院本身。一下子在腦海浮起印象的片段:

  • 火車:火車啟程,駛離車站,轟隆轟隆的離去,餘音環走。
  • 峽谷:峽谷中千迴百轉,天空掠過一隻老鷹,凌厲的嘶叫了一聲,餘音環走。
  • 敲擊:一片白色背景,青春澎湃熱情男女,逐一上場,敲水桶,拍桶蓋,搖匙推刷,節拍和應。最後,大漢踏著兩個大鐵桶,以巨人之姿,雙桶踏步齊鳴,巨響戞然而止。最愛這一段。

  搜看網上資料,還有這一個,都有點印象:

  • 埃及:鏡頭穿過神殿的圓柱群,直往中間的杜比系統標誌,餘音環走。

  「火車」好像是最早看到的一條片,然後才陸續出現其他,也許每條片所要展示的音效有別,但自己真的沒有考究,也就當作杜比系統的音效籠統概括。

View-Master家庭影院幼稚版

2008/09/16 at 2:11 am | Posted in 戲院內外 | 6 Comments
Tags: ,

  其實是一則Toy Story,也是立體故事的再延續,勉勉強強和電影拉上關係。

  早陣子看《CSI:NY》第四季,其中一集,探員Stella在疑犯家中找到一具View-Master,並在當中的膠片尋到線索。不知當地是否仍有一批View-Master擁躉?


↑純利用自然光觀看,不用電。通過兩個眼孔圖片的差異,呈現立體效果,中間的扇形小窗,可看到簡單文字介紹。

  View-Master已是美國戰後出品的家庭玩意,一家人安坐家中,也能享受「電影」。

  我在1970年代後期獲得此一玩具,可謂超班玩意,它應該是貴價貨,不應是我等窮人家該擁有的玩具。到底都不知它當時的售價,因為是兄長買給我的。

  事源鄰人的親友來訪,曾到美國遊玩的孩子大談在迪士尼玩樂的情景,我這種孤陋寡聞的小孩,聽得眼定定,對方還拿來迪士尼樂園的小冊子,見這種能觀看電影的View-Master玩具,還以為可以看活動影片的,便心動,想要。

  恨了一陣子,心願得償,開心得要緊。不用電池,沒有馬達,全人手操作,內裡看的畫片不會動,但不要緊,第一套配來的影片是《第三類接觸》,畢竟是兄長買的,自然因應他的口味選片;既是大製作劇情長片,兼且圖片有立體效果,即使只是硬照,已很足夠,亦讓View-Master跳出了玩具的孩子氣。

  View-Master外型如同望遠鏡,透過左右觀看同一圖片,圖片內容雖同,但處理上略有差異,當左右眼一起看,便構成有層次的立體效果,亦是這玩具的一大賣點。觀看的膠片是要另外購買的,每套共有三張圓形卡片,每張鑲有14格膠片,左右各一張合組成7張圖片,也就是7張劇照,用21張劇照講完一套電影,即使有文字簡介,要不是看過電影,其實不會明白,所以,看一看,就是過過癮而已。


↑曾幾何時,View-Master亦有推出劇情片的膠片。上左起:《鬼馬神仙車》The Love Bug;《太空貓》Cat From Outer Space;《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 of The Third Kind。下左起:《黑洞》The Black Hole;膠片共14格圖片,左右合組成7張畫面。

  印象中,那些片都要十多二十元一套,在1980年代而言,是貴價貨,買過的影片共5套,4套為劇情長片(見上圖),最後一套買的,已是1990年代初的《阿拉丁》卡通。翻看玩具迷設立的網站,玩具公司仍有出版這類片,差不多全為卡通片,完全迎合小孩口味。我也想買一兩套來懷下舊,可惜在玩具反斗城都找不著,也許真要上網訂購。

立體影像到立體圖像

2008/09/12 at 2:34 am | Posted in 戲院內外 | Leave a comment

←1984年購得以彩虹全息技術製作的圖片。

  這是延續上一篇,為免太長,故拆開。

  玲瓏浮凸,總是誘人的。雖活在立體世界,但理應平面的東西卻出現立體效果,那魔幻感覺是迷人的。正如小時候對那種有立體效果的聖誕卡最好奇,還有因應不同觀看角度而產生活動效果的卡子,如眨眼,對孤陋寡聞的孩子最吸引,直至再後期,出現了彩虹全息圖片(激光製作的效果),在平面上製造不同層次的浮現圖像。

  架著兩色眼鏡看立體電影,雖則看得有點論盡,但依然有趣。據說,大概在1970年代,出現了立體色情電影,能想得出這種噱頭,也不難理解。至於平面圖像的立體效果始於何時,望有識之士賜教。

  1980年代中後期,土炮製作的成人雜誌《Scoop》(西急),便曾玩過立體圖片。由大型外資出版社刊行的這本成人書,以月刊形式發行,售價不廉,25元一冊,自稱全城最刺激震撼的雜誌,大玩噱頭,包括刊物名稱。早期曾推出真人原大海報,後來又弄來立體圖片,廣告謂「嬌娃破紙而出」。當年都是從廣告和報攤看到此等信息,直至多年後,才在一位同事的珍藏中見識過,也是利用紅藍色的視覺效果,配合兩色眼鏡來看。

  成人趣味以外,平面立體也可以很益智的。1998年8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專題是「回到火星」,專題內的火星景像圖片,均由火星探路車Sojourner拍攝,並製作了立體效果,利用附贈的眼鏡,便見岩石凸出的效果,十分有趣。同一期還有另一輯「鐵達尼號」圖片,利用立體眼鏡觀看,埋於海底的沉輪遺物凸現眼前。

→1998年8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可用附贈眼鏡,看到凸現的火星景貌和鐵達尼號的遺物。

特技電影攻陷炎夏戲院

2008/08/16 at 2:28 am | Posted in 戲院內外, 澳門戲院 | 5 Comments

↑1959年《地心探險記》的英國版海報

  新版《地心探險記》隨著暑假一系列特技電影登場,還有數碼立體版,與菲林版本同步放映。據知內地的數碼放映頗普及,說不定不久也會進佔本地戲院。

  曾看過占士.美臣演出的1959年舊版,還有一點點矇矓印象,當年是看得眉飛色舞那種感覺。至於新版,看過介紹,太特技、太立體,看來不會是它的坐上客。其實,當年舊版所販售的特技趣味,和今天製作人的心態大抵如出一轍,純粹觀看那位已年長,喜好轉變了。

  年幼時愛看奇幻特技,即便如粵語長片《如來神掌》那種畫花菲林的特技,也覺得有趣。當然,西片還是先行一步,看《十誡》的紅海分裂成兩堵水壁,嘆為觀止。奇幻的影像永遠吸引,我們活在一個被大量視覺符號包圍的空間,只消張開眼睛,數碼影像無孔不入,列車、的士、食肆和街巷的大小屏幕,以至男女老少不離手的遊戲機,日以繼夜沉浸在激烈視覺畫面中。

  在這種大環境下,視覺特技更易引發共鳴,高處未算高,所謂超乎想像的視覺特技,推陳出新,更成為娛樂電影的主要賣點,倒過來變為入戲院主力追求的目的,既有「家庭影院」,入戲院便要看到和聽到家裡提供不到的震撼。戲院亦因應要求在這方面大灑金錢,法寶盡出,滿足客人,這大概亦是未來戲院的主流面貌。

  這年暑假特別明顯,一系列主打「猛片」都大賣震撼的視聽特技,特技片和卡通片充斥整個檔期;沒有做統計,就是覺得這年的選擇格外少。心態確實轉了,面向過量震撼的特技畫面,不但無動於衷,甚至受不了。另一方面,港產片的積弱也教人訝異,去年還有《每當變幻時》、《老港正傳》,至少港產片院線還是上港產片。

  回說《地心探險記》,我看舊版的時間,已是1970年代的重映,還是挽著家人手入場,見怪獸追趕的場面便起興,大概和今天年輕一代看新版《地心探險記》無異。記憶中,電影是在平安看的,向家人求證,卻得不到一致口徑的答案,家人認為是在百老匯戲院。

如此這般踏入第三年

2008/07/30 at 1:34 pm | Posted in 戲院內外 | 10 Comments


↑開誌以來,感謝各位的留言,亦很高興認識到新朋友。
 刊出David兄贈予的大馬檳城威耐奧迪安戲院照片,以示謝意。

  按首篇文章的張貼日期計,今天網誌便兩歲,踏入第三年。

  兩年來,在這兒的寫作不算勤力,有時七天,以至十天都沒有更新文章,唯有自我開脫,這兒寫的不是時人時事,說不上時間性,也就原諒了自己。

  很多事,開始是熾熱的,慢慢便冷卻,再也溫熱不起來。然而,某程度看,我一直不擔心這兒會不了了知沒有下文,文還是有的,只困擾於它們不合時宜,總是和網誌的味道不符,該不該寫下去?還可以寫些什麼?但想不了太多,可以的,就繼續。

  猶記得未開始前,聽同事說,寫網誌就要全身投入,不時到人家處留言留連結,希望吸引更多讀者。不過,最後都沒有變身活躍分子,始終不善留言,縱然看了,也不知留下什麼。但打從開始便明白,毋須追求高瀏覽率,只消有人想查找一點戲院資料,沿搜尋器來到這裡,也算功德圓滿;雖然這裡未能提供很多完備的資料,好歹是個查找的起點。

  兩年過去,能夠抽時間寫網誌,多少因為離開了舊公司。兩年,其實也發生了很多事,雖然在工作上,這段日子算不上平穩,還是搖來擺去不知去向,但是值得的!因為得到了很多空間去做不同的事,見到好些不同的人,聆聽他們有趣的歷程。早陣子,又踏上了舊日的路,有點沒奈何,也許別人眼中是不自量力的去闖,跟著有何打算實在很難說個明白,因為自己都不知道,瞎子摸象,還是想冒個險。其實沒有條件這樣說,但有時候想,於我,日子又何用如斯穩當,今天不知明天事,能有機會多看一點就是一點。

  過去幾個月來,尋尋覓覓,跌跌撞撞,有點彷彿,撞不出個成果,有點累,依然是迷迷矇矇,糊裡糊塗。踏入另一個段落,希望有個更踏實的步姿;而這個戲院網誌,應該可以繼續,更希望可以有更豐富的內容。

Next Page »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