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雙南:院線拖手仔

2024/02/01 at 1:45 p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偶查舊剪報,1981年3月10日《工商日報》載:「自從遠東機構、佳寧集團成為繽繽的一份子後,對外的製片方針已改變,目前繽繽公司正計劃完成《追捕》、《舞廳》兩部電影後,暫時不會開戲」。到此階段,葉志銘主理的繽繽電影公司(Bang Bang Films Co. Ltd)已進尾聲。此前繽繽電影如火如荼推展,葉氏更於1980年3月組「聯華院線」,製作、放映一條龍。

  聯華院線以雙南線作主打,結合遠東機構的戲院如國華、華都、粉嶺、元朗。如上報導說繽繽「暫時不會開戲」,院線亦於1981年3月告終,維持約一年。其時繽繽由邱德根的遠東機構接掌,建基於聯華院線的骨架,重組另一院線,按前一貼《拖手仔》(1982)的廣告示,不計澳門大會堂,是一條達18院的院線,遍及港九新界。

  葉志銘營運繽繽,無疑有着雄心壯志,包括延攬一批新銳導演,當時接受《電影雙周刊》訪問,報導文章標題為「新浪潮的第二批闖將」,他們包括黃志強、唐基明、梁家樹。奈何公司突然停止製作,上文提及的兩片未如報導所指的去到「完成……後」。

  1981年3月18日《明報》報導三位導演在記招上分享動向:黃志強導演的《舞廳》「已於日前拍竣,現正配音之中」;唐基明「執導的《追捕》,拍攝數月至今仍只完成一半而已」。最終《舞》以邱氏麾下的運應公司名義出品,於1981年8月公映。至於《追捕》,從劇照呈現的懷舊時代背景,加上演員組合,純粹我估計,1983年公映、同由運應出品的《碼頭》應衍生自該片,部分片段或取自《追》片,雖然公映廣告顯示由高飛導演,但個別資料也加入唐基明。梁家樹是三人中唯一簽約給繽繽的,表示正籌備一部喜劇,相信就是《拖手仔》,影片標示為「繽繽電影」出品,標誌旁多加了一部攝影機,乃邱氏接掌公司後更改的新標誌。

  相對於八十年代其他華語片院線嘉禾、邵氏及金公主,遠東機構聯同雙南線組織的院線,相對浮動,同時兼映外語片。不過,這列戲院擠在一起,多少具有時代意義。一方面看到邱德根作為娛樂巨子,銳意拓展業務版圖,這階段是製片、放映,力圖令其「娛樂王國」更整全。另一方面,具左派背景的雙南線,在文革過後,內地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香港這邊在娛樂/文化事務上也要重整工作/戰線,卻幾近從頭開始。

  其一是重投製片業務,包括引進新血,隨後帶來冼杞然的《冤家》(1979)、方育平的《父子情》(1980),也有「支持」模式,如青鳥電影的《投奔怒海》(1982)等。至於院線運作,霎時間尋找片源非易事,一段崎嶇路,因而締造了與聯華院線的合作,以至隨後和遠東攜手。

  1982年7月14日《華僑日報》報導南方公司主持人許敦樂表示,雙南線「本來簽了繽繽公司,但在本年三月底便告滿約,在去年底,邱氏曾洽談續約,終於未達成協議,只有在口頭上答應過,邱氏如有好片必定排出上映。」從公映日期所見,《拖手仔》應屬這種「排映好片」的關係。

霓虹燈招牌:戲院黑暗榮耀

2023/09/22 at 12:30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夜空的光污染尚未嚴重如此,在暗夜底色烘托下,霓虹燈光儼如浮於漆黑背幕上,毋須螢光處理也夠突顯。2017年拙作《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出版,我建議封面字款採霓虹燈設計。當然,霓虹燈絕非八十年代獨有,圖挑起點滴懷舊的聯想而已。2020年推出增訂版時,修改了封面,但仍沿用霓虹燈意念,更接近招牌的式樣。感謝設計師明志的心思,托底的黑色加上凹凸坑紋,低調地營造黑膠唱片觸感。

  關於戲院,可聊的方向多着。除戲院本身的起落歷程及經營狀況,還有與影業的關係,建築也是專家學者所關注的。眾多戲院達人則把注視點延伸至戲院的內部裝置,除放映設施,還有扶手電梯、升降機等。當然,戲院外觀也有細節可考,如外牆的大型廣告畫,以及霓虹燈招牌。上述各項得向專家請益,自己實無話可講,即使舊照也欠奉,僅殘影幾幀。

舞伎家.料理人.松坂慶子

2023/04/21 at 11:43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讀2023年康城影展公布的競賽片名單,部分導演可謂必然入選,如Nanni Moretti,還有去年獲獎者是枝裕和,新作《怪物》(Monster),單看片名就有點膩味,暫且觀望。負責影片音樂的是坂本龍一,這兒提起,實屬巧合。剛剛看畢由枝裕和統籌的《舞伎家的料理人》(2023),他同時出任編、導。

  看劇前沒細考背景資料,見創作人名字便直進觀賞,看畢首集,讀末尾黑底白字的職演員名單。日本影視作品把前輩級演員作寛行距處理,佔近整個畫面的若干名字有「松坂慶子」、「常盤貴子」。剎那間訝異,是哪兩個角色?不旋踵意會是舞伎家的兩位話事人,常盤貴子是嬸嬸,而松坂慶子是婆婆,此語並無貶意,指出他倆飾演分屬兩個輩份的長者。

  點算年齡亦實在差不多了。純然我少見多怪,才有上述剎那的詫異。常盤貴子的戲我看得不多,松坂慶子稍多一點,但幾近全屬當年作品。約兩年前接連看了她於八、九十年代客串演出的「寅次郎男人之苦」系列,第27集《寅次郎浪花之戀》(右圖,1981,無巧不成話,片中她演入世未深的藝妓少艾,清麗可人。對演員最新的印象就是這張年輕的臉,霎時跳到電視劇的七旬婆婆,那落差瞬間未調整過來。若以長者計,尚算優雅,除體態無可避免發胖。

  留意到松坂慶子的演出,若論在戲院銀幕觀看的,有1984年的《情義兩心知》,個人絕對後知後覺,乃七、八年前在放映專題看的。影片原稱《蒲田行進曲》,一目了然,關於「蒲田」片廠的故事,帶點荒誕味道。戲畢傳來中村雅俊唱的主題曲《戀人も濡れる街角》,往憶全部回來,當然,腦袋自動轉譯為鍾鎮濤粵語版的歌詞。

↑關於松坂慶子,不少觀眾會想起《火宅之人》。影片於1986年11月6日在安樂院線(利舞台、華盛頓、京華、銀星、UA6)上映,我迄今仍未曾欣賞。印象中第一次在銀幕看她演出,遲至1992年9月18日公映的《秘密戀人》(Good-bye Mama),同樣在安樂的戲院——新華、普慶(2),這一回我選了後者。

  再往前推,如上圖指出,就是1992年的《秘密戀人》。三十年前看的戲,內容已很模糊,英文戲名「Good-bye Mama」帶來提示,主線是松坂慶子與一小孩子的相處關係。片中她是成熟的職業女性,風韻猶存。以往看的影片,不少已全部遺忘內容,僅有一些入心的細節留下,這一套就有。片中松坂慶子病倒,小孩子為她煮了粥,最後加入生雞蛋拌勻,再撒下切碎的紫菜絲,這一幕清楚記得。看來我還是要遠離戲院,多煮點東西吃吧!當然,戲迷做不成,「料理人」更是笑話,自煮自吃而已。

《春怨》:一段澳門絕戀

2023/03/13 at 11:13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九龍, 光影絮言 | 2 Comments

  當年報導提到眾多女星熱衷辦服裝店,除前文談及的林鳳,苗金鳳、夏萍,以至廈語片演員丁蘭都有意加入行列。嘉玲明顯甚富心思,像上文談及的1965年那場時裝表演,除廣邀圈中女星參與,她更親身臨場跟進。

←《春怨》於1965年4月公映,廣告指嘉玲拍畢此片後「十個月內暫別觀眾」,應是指她懷孕,將停工一段時間。及後她於同年底恢復拍片。此圖像大概是影片海報,以油畫筆法繪畫主角頭像,再結合黑白硬照。如此併貼,乃當時頗常見的手法,或涉技術因素。肖像的美感強差人意,片名字款也有蛇足之嫌。

  嘉玲婚後並非立刻告別娛圈,其丈夫當時在港工作,她亦續留港。1965這年她挺忙碌。一來要迎接小生命,又經營其嘉娜麗時裝店,及後又恢復拍片。左圖的《春怨》估計攝於1964、1965年之交,片中她與謝賢又牽哀怨纏綿的情緣。我於幾年前觀賞,之所以選上,只因影片以澳門為背景。

  忘了片中有否明確指出故事發生於「澳門」,但全片背景均設定在當地。內景自然是片廠搭建,外景則不乏在澳門實景拍攝,記憶中有「皇宮」賭船(又稱「賊船」)外景(內進後的場景也是實景,看來卻非皇宮)、觀音堂(普濟禪院),還有疑似柯高馬路(即高士德馬路)。時為六十年代中,楚原執導的作品,外景運用已相對豐富,何況是拉隊過大海攝製,總要添上此等趣味。

  影片細節已見模糊,結局一雙戀人難成美眷,悽美絕望的調子有別於大團圓套路,別具一格。片中謝賢候不到戀人,乘船悵然離開,這邊廂嘉玲來遲半步,不幸遭歹角槍殺,真情意無法表白,含恨而終。嘉玲飾演被惡霸操控的女子,風姿綽約,當中有若干外遊場面,穿上輕裝,又是另一番風情。

  李香琴演嘉玲友好,富江湖義氣仔女的氣慨,相對有立體感的忠角。姜中平一貫平穩,與琴姐也同演「忠角」,相對特別。演員可說是粵語片最具欣賞價值的一環,他們平素大量演出,表現架輕就熟外,戲裏戲外總融為一體,個人形象與角色身份交叉對照,衍生複雜的趣味。

→沒有收藏嘉玲當封面人物的刊物,在網絡找到這一個,來自1962年12月第775期《東風画報》。

大埔戲院街內的大埔戲院

2022/11/30 at 1:44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新界 | 5 Comments

  今年七月底一個酷熱午後,抵着一身汗濕來到大埔,應朋友邀請出席活動。晃眼16年,那年在這區工作,午膳時常和同事四周閒逛,於橫街見一意大利餐廳,這天途經,它已關門了。門外那街牌當然仍屹立——「戲院街」,如此命名,紀念大埔的戲院,是大埔戲院嗎?

1943年1月25日《香島日報》載特寫文章〈新界行﹝一﹞〉,作者英兒起首說:「去年日軍修築九廣鐵路之初,我曾四度被邀往該路視察」,往後已沒有再臨,直至「前天,我的老友要作新界遊,要我作伴,我忙裏偷閒答應了他」。二人由尖沙咀乘火車前往大埔墟,於早上十時抵達,當時逢「三六九」屬墟期,作者卻嘆「可惜,我們到得太早,墟還未開,我們祇好找一家酒樓用飯」,飯後已是中午,墟內變得熙來攘往,「大埔墟整個的設備倒不錯,電燈水喉,戲院旅館,洋房水廁,一應俱全,實非鄉村,而是一個半都市。」所指的戲院,是大埔戲院吧!

  從報章所載信息,淪陷期間,大埔戲院仍維持營業,但細節實在不容易掌握。莫說如此湮遠的大埔戲院,即便論較近期各家大埔的戲院,我也欠缺條件。純因以往得慷慨網友關顧,傳來一、兩張老照片,再一次施以東拼西湊拙劣手法,為已消失的模塑個模糊輪廓。

↑大埔的戲院街,英文名稱用粵音的拼音字「Hei Yuen」。如此命名,紀念哪家戲院?它在哪個方位?請知情者賜教。圖右方樹木茂密的坡道,走前點就是昔日大埔墟站,今鐵路博物館。

↑已遺忘了是多少年前,網友傳來這張大埔墟的老照片。拍攝日子不詳,但墟內樓房頗見密集,外圍倒仍野趣十足。我純粹胡亂揣測,以為照片左下方那座建築物,就是大埔戲院。(網上資料指此照片攝於五十年代)

↑後來友好傳來了這一張。毫無疑問是當區教會組織成立或某次聚會的紀念照片,我們的視線卻移向側旁。左側建築物正是戲院,入口上方髹有中英文院名:大埔戲院 Tai Po Theatre。按該教會組織的發展歷程,照片可能攝於六十年代初,而側旁這戲院或已停業,大門外也堆起雜物。

1983年香港西片院線淺探

2022/10/22 at 1:16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6 Comments

  前文談到外語片發行,從舊物堆中找到1983年11/12月《中外影畫》(45/46期合刊)中題為〈發展電影事業的重要一環——香港電影發行業概況〉文章,作者是前輩電影研究者余慕雲。文章其中一部分介紹西片院線,指「香港現有(1983)九條專門上映外國電影的院綫……共有廿三間電影院」,當中未把不定期放外語片的雙南線歸入。按其提供的資料,列表如下

院綫戲院 成立年當時負責人
快樂院線快樂、新都、新樂、大光明、寶石1977陳榮美
倫敦院線/洲立院線倫敦、影都、國都、宇宙1976黎筱娉
華盛頓院線華盛頓、利舞台、金冠、京華1231971江祖貽
凱聲院線凱聲、京都、華聲1970潘海華
普慶院線普慶、明珠1980姚蕙
海運院線海運、百樂1973袁國祥
碧麗宮碧麗宮1979林志蔚
新大華新大華1981岑家猷
大華大華1978岑家猷

  余的原文還概略列出個別院線較常放映哪個地區的影片,或哪幾家美國公司的出品,這裏不詳寫。列表最末的兩院,文章指新大華「多數上映香港規模較小的影片發行公司(例如『創紀錄』、『威運』、『全球』、『怡利』等)發行的歐美影片。它上映的多屬二輪或軟性(俗稱黃色)電影。」而大華的情況類似。這些都是當年人記憶猶新的。

↑嘗試在雜誌找些既相關又悅目的圖片,僅這些。左起:1982年2月「普慶、明珠」公映《兇綫》(Blow Out, 1979),稱為「賀歲鉅片」,以此賀年,意外!「凱聲、京都、華聲」於1984年5月放映「全動感立體電影」《奪寶龍虎榜》(Treasure of the Four Crowns, 1983),票房逾480萬,位列該年外語片票房第十;同年11月「倫敦、影都、國都、宇宙」公映法國片《小生添錯丁》(Les Compères, 1983)。首尾兩片皆由洲立影片公司發行。

←洲立黎姑娘曾在電台訪問談及,當年《第一滴血》(First Blood, 1982)票房氣勢如虹,惟受制於院線,迫得下片。查1983年3月公映時的廣告,影片進入第二周時仍屬兩線聯映,再配搭其他院線戲院。影片當年取得票房逾950萬,排全年外語片第四。

  就文章所見,不少院線於七十年代已組成,但戲院的組合時有變動,本身能力所限,亦難細道。前文談及洲立,其院線草創時,利舞台是主打戲院,後來該院則成為江氏家族經營的華盛頓院線中一員。文章指出,該院線主要放映安樂影片公司、華納兄弟(遠東)影片公司及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發行的電影。

  同時,文章指出「『快樂院線』、『大華』和香港其他上映軟性電影的院線(平均約有八家影院),它們每年上映的軟性電影(以歐洲片為多),約佔每年西片上映總數的百份之卅。」

↑快樂院線那期間持續放映軟性電影(採原文說法),當中不少是由狄龍國際電影企業公司發行。搜查當年的影片,見上圖這張1978年8月17日公映的意大利片《軍妓血淚史》(Nazi Love Camp 27, 1977),算是這方面的「名作」。那些年艷情片的報章廣告,指定動作是把人像的私隱部位塗黑,恍若穿了黑色比堅尼。《軍》片16日預映廣告的圖像略有不同,塗黑的部分很鬆手,似有若無,另有些人體交纏的圖像,到17日都改動了。受檢查部門提醒?該院線亦放映其他類型片,如下圖1980年4月放映的《鱷魚河歷險記》(The Great Alligator, 1979),也是意大利片,現網上有載,大可「歷險」一番,定有另類趣味。

36年又一頁,壯志凌雲

2022/06/15 at 9:55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澳門戲院 | 5 Comments

  戲院重開後,又見湯告魯斯新片《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確實感覺「又」,沒細考,但此片的宣傳物料似在一兩年前已浮現眼前。影片於疫境沉浮,終與觀眾見面。湯氏時年快60,近十多年持續拍攝動作片,票房與可觀度,時好時壞,狀態尚非大幅走樣,惟歲歲年年,屈指一算,自己也嘩一聲。

↑向非湯氏影迷,大概不會成為其新作座上客。上一部《壯志凌雲》(Top Gun, 1986)我有進場,在澳門大會堂觀賞。當時戲院派發了宣傳單張,全彩色印刷。那時派發「戲橋」已非指定動作,澳門一水之隔,更形罕見。這宣傳單張倒貼心,公映院線亦明確標示「澳門大會堂」,報章廣告(最右)則沒有。那是1986年,恰好是36年前。

  《壯》片我沒重看,即使電視台播放時,頂多望了一兩眼。但影片的內容或若干畫面,倒入心;也許來到這年紀,對36年前的舊憶是有種難以自拔的執著。影片甫開場,戰鬥機降落航空母艦,伴隨節奏強勁、Kenny Loggins演唱的《Danger Zone》,此曲不若其前作《Footloose》,沒有熱起來,為人鍾愛的(至少在港澳地區)是《Take My Breath Away》。

←1987年12月26日《明報》廣告,這年啟業的百老匯(旺角)戲院,強調其「設備全亞洲獨一無二THX」音響,更舉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响電影大展」放映活動,戲碼包括《壯志凌雲》。

  1986年的《壯》片,湯乃精英戰鬥機機師,惟恃才傲物,難免輕率出錯,終在演練時導致死黨同袍失事殞命,對方遺孀得面對喪夫之痛。隨着自責心情平復,又出現了一位倨傲隊友的挑釁。默寫這段人物關係,純因它成為我對此片的延續。戲沒有重看,片中演員後來倒持續挖掘。上述情節涉及的三個人物,那倨傲隊友,當年看戲時已有印象,因此前一年在香港小遊,曾進沙田UA6看《天才作反》(Real Genius, 1985),故對Val Kilmer並不陌生。

  至於喪命同袍及其遺孀,那時完全零認識,且二人戲份有限,毋須刻意打撈。沒多久,演遺孀的女演員在《零度空間》(Innerspace, 1987)及《零時亡點》(D.O.A., 1988)晉身女主角。看該兩片時,仍未意識她就是那遺孀,及至《90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 1989)令Meg Ryan更上一層樓,我才問出處,始知原來是她。時年已60的愛情片天后,已甚少演出,早幾年執導過一片。

  至於喪命同袍,大概星途較滯,又或我觸覺遲緩,一直未留意。及至1995年起在香港播放的劇集《仁心仁術》(ER),我無心插柳下觀賞,一看就是15年,合計15季,幾近全數同步觀看,算是擁躉。注意到當中飾Mark Greene醫生的Anthony Edwards,原來就是那喪命同袍。按排名次序,他是該劇集的主角,雖則紅起來的是George Clooney,但Anthony Edwards沉着的演活了馬克醫生,成為急症室的靈魂人物,印象尤深他在清醒狀態下接受切除腦腫瘤手術、照顧垂危父親及角色病逝等情節。

  過後回望,1986年的《壯》片,陣容鼎盛,除上述演員,還有Tim Robbins、Tom Skerritt,若從「尋人記」角度,說不定可以再看一次。

西片發行:黎姑娘淺談戲院

2022/04/30 at 10:37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前文談及昔年公映的西片及暫未在港公映的韓片。外語片是本地電影圈的組成部分,顯眼得來又游離於「香港電影」這稱號,未必為人注意或留下紀錄。早前香港電台第一台車淑梅訪問黎筱娉,談舊日的足跡與今日的志工服務。行內暱稱「黎姑娘」的她,早年志願當護士,卻闖進了影圈,1969年成立洲立影片公司,曾涉足製作,但為人熟知的是西片發行。

↑訪問中黎姑娘說當年邀請主力現場表演的利舞台再次放電影。查報章,1974年12月21日洲立發行的《烏龍博士大笨狗》,以利舞台夥拍英京公映,但此組合維時甚短。第二檔映1966年電影《黑煞星勇戰群魔》(Django),Sergio Corbucci執導,其作品啟發塔倫天奴攝製《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 2012)。

  影片發行與戲院唇齒相依,黎姑娘在訪問談及當年利舞台主力現場表演,經她說合於演出外的檔期,長期放電影。在另一訪問她提到那時找來英京戲院合組院線。查報章廣告,1974年12月21日聖誕檔期,利舞台、英京聯映《烏龍博士大笨狗》(Digby, the Biggest Dog in the World, 1973)。僅粗略搜查,不敢斷言是該組合的首部片,但我對這英國片有印象。那時居於澳門,家人不時帶我們看這類合家歡電影,《烏》在澳門百老匯戲院看的。片中狗兒變成大怪獸般,教大眾束手無策,小孩便看得開心。

  與利舞台這一合作關係,除了商務,她與當時利舞台的經理(職銜據報章)Rigo Jesu(謝里哥)更譜出一段良緣(查報章載二人於1988年5月在美國舉行婚禮)。

↑黎姑娘在訪問談及她首家營運的戲院是美孚影都。稍查看,影都開業翌年,與利舞台組線,放映真懷德的《福至心靈》,廣告中「洲立」字樣亦零捨顯眼。在另一訪問她分享曾把1957年影片《孤雛血淚》(All Mine to Give)經包裝,配合聖誕檔期重映,時為七十年代中後期,可說藝高人膽大。

  黎姑娘在訪問分享,發行西片而沒有「自己的」戲院,備受制肘。她舉《第一滴血》為例,雖票房理想,但與院線定了映期,無法延展,迫得落畫。回想營運首家「自己的」戲院,是位於美孚新邨的影都。該院於1974年9月27日開幕,開業初期,聯線頗見游離,曾划進京華、快樂,以及華盛頓、新都線。查看報章,1975年7月18日影都聯同上文提到的利舞台,公映真懷德(Gene Wilder)演出的《福至心靈》(Quackser Fortune Has a Cousin in the Bronx, 1970)。純屬武斷的揣測,按影片廣告加大字體突顯「洲立公司發行」,或許就是這新院線的頭炮。兩院後來加入倫敦,成為一條維繫數年的院線。

  黎姑娘這位影片發行圈中的「女強人」,在訪問細訴早年對工作的期望:「我入行時,電影發行業界中,姚蕙小姐是第一位女性從業員,我希望是第二位。」南方影業的許敦樂先生,憶述1960年代初「特別敦聘長駐澳門永樂戲院經理潘國麟、潘美珠(後改名姚蕙)伉儷到香港來,協助管理普慶和高陞兩戲院。」(《墾光拓影》,頁68)而長期在普慶戲院繪畫廣告畫的畫家黃金亦指出,該院總經理袁耀鴻離開時,特意把他引介給接任的姚蕙小姐。

元朗聯華:南豐邵氏合辦

2022/02/11 at 2:33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 6 Comments

  1983年9月29日報章聯合廣告載,位於元朗鳳羣街329地段的聯華戲院「今天隆重開幕」,當天的放映場次為「七點半.九點半:天蠶變」,這天亦舉行了開幕儀式。

←1983年11月《南國電影》雜誌〈聯華戲院開幕典禮〉一文報導,南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廷驊出席剪綵儀式並致開幕詞:「南豐公司與邵氏公司合作,開辦聯華戲院……是一間新型的戲院……放映的都是邵氏公司首輪出品……我很榮幸能夠為聯華戲院剪綵,同時更希望在不久之將來,憑着南豐和邵氏公司的合作,會有多家戲院在不同的地區陸續開幕」。

  同文附戲院資料,於一九八三年「九月廿九日正式開幕,該院建造費達港幣一千多萬元,擁有座位七百八十八個」。

  當天除陳廷驊、邵逸夫親臨開幕儀式主禮外,應邀列席的尚有該年度港姐楊雪儀、張曼玉、鍾子綸,以及導演唐佳,演員劉玉璞、白彪、高飛及谷峰等。同場放映《三闖少林》(1983年10月6日首映)。

  聯華戲院屬邵氏院線一員,及至1985年11月該院線轉由德寶公司經營,戲院亦隨之過渡,往後的經營時段,略見於前文。1990年2月10日《大公報》報導聯華戲院於1989年底「以私人協議方式招標出售,不過,市場反應不大理想,並由業主收回」,而「持有五成聯華戲院權益的邵氏集團,最近已向南豐集團購入未持有權益,據悉作價約數百萬元,以該戲院共有七百八十四個座位計算,每個座位的售價在二萬元以下。」交易完成後,邵氏「將全資擁有聯華戲院物業」。

  戲院所在建築物佔地約一萬三千平方呎,至於往後發展,報導引述地產界人士謂:「除非邵氏再洽購(戲院的)上蓋住宅物業,否則聯華戲院的重建機會不大。」報導續指「現時市場中有多個戲院物業放盤出售,但市場反應不一,只有一些具有重建價值及位於鬧市的戲院才會有財團覬覦。」戲院所在的萬豐大廈於1982年8月12日開售,當時預計於1983年11月入伙。其後報導指大廈發售未及兩周已幾近沽清,僅餘一伙。該建築迄今仍立於原址。

↑第174期《電影雙周刊》(1985年10月31日)載聯華戲院資料。見該院只設784個堂座座位
(「座位總數:642」為誤植,屬該專題報導另一家戲院的數字),票價時為15元。

1995:聯華戲院再現賀歲檔

2022/01/26 at 2:27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 11 Comments

  早前專家預期農曆年後有望解禁,惟疫情突轉劇烈,如此年關大概寂然度過。戲院空虛,賀歲片再次退避。向沒湊賀歲片熱鬧,從網絡找到1995年賀歲片《富貴人間》的廣告,新一代、東方及安樂三線共48院公映,相當熱鬧。沒刻意查證,印象中,票房並不亮眼。

↑取自網絡的1995年賀歲檔《富貴人間》報章廣告。院線名單中見元朗「聯華」影蹤。資料示該院於1995年1至5月經歷開業到結業。惟圖書館這陣子避疫停開,找不着資料,僅從蒐藏的影印中見同年2月下旬上映《冇面俾》(右下)。

  之所以查這方面資料,只因當中位於元朗的聯華戲院。過去從香港電影協會(MPIA,影協)於九十年代出版的多冊《香港電影》,讀到以下幾則關於聯華的材料:
  *1992年3至6月裝修;
  *1993年8月結業;
  *1995年1月開業,同年5月結業。(按:網友指聯華重開日是1994年12月22日12:30首場)

  該刊示戲院英文名為「United」,隨着1993年結業,1994年並沒有票房紀錄資料,及至1995年重開約五個月,於是有一筆小數目的票房資料。按1990年的紀錄,該院784座位,全年票房收入為$1,640,476。1992年經裝修,大概停業數月,在同一座位數下,票房降至$593,740。1993年約經營8個月,票房低見$416,108。1995年重開約五個月,票房只有$266,765,且沒有再標示座位數。

  戲院結業後重開,繼而營業數月再度關門,情況比較特別。作為業外人,事隔經年,當然不知就裏。網絡上有熟知戲院的人士寫過此院,相信了解原委,再次請賜教。《香港年鑑1984》載聯華戲院的地址:元朗鳳羣街三二九地段。原建築現改建為教會(地址:萬豐大廈11-15號)。查看報導,九十年代該院業權有變動,惟未見重建動作,此間北區成發展焦點,不知往後發展如何。

↑拍賣網載一張聯華戲院紙本座位表,屬吸煙與非吸煙區並列的時期,上見英文名稱為「United Cinema」。

Next Page »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