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3 踏進24

2024/01/01 at 12:51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離題萬丈 | 4 Comments

  一年到盡,怎麼樣過?腦海頓變空白。一如既往,於此以五個方框為限作年結,可是,規律的日程,回想又實在沒有甚麼可記。幾經思量,勉強填充了五項,由年頭走到年底。

2/ M+戲院:電影節期間因觀看《尚未完場》,首進M+戲院,後來又前往看了盧子英的動畫選輯。作為專門放電影的場地,該院的規格、空間、座位、銀幕等,委實不稱意。既特別為放電影而設,看着就有點委屈。當然,重點應是其策劃的節目而非場地,但能重塑更圓滿的觀影經驗,不是多一重文化意義麼!

3/ CD友禮:通關對我而言仍沒太大意思,一直留港,惟仍難得與闊別多時的舊友一聚。已移居外國的澳門同學三年沒碰面,久別再逢,他贈我若干小說及一疊CD,說在疫前已整備好,惟一擱三年。CD,同樣久違了。這些CD及小說,由香港,到澳門,往外國,過後又重返,往還歐亞,為禮物添上沉重里程。

4/ 澳門遊遇上貓:通關後,迄今僅作過澳門遊,也沒其他計劃。家住屯門,赴澳自然走陸路,首次過港珠澳大橋,的確相當便捷,且費用較船廉。回澳辦理證件外,沒遊逛,每每只徒步在內港一帶走,十月初五街、沙欄仔街、工匠街,都是當年居澳門時鮮少經過的,這一回遇上一隻又一隻貓咪:「你好嗎?」

5/ 拙作出版:沒任何渠道公告,厚顏地再賣廣告,此說不免笑話,根本這兒難言具宣傳力量!秋季校閱稿件到發印,拙作《紙媒港故.影戲閒情》出版,算是下半年自己的要務。撰寫縱然由自身出發,卻始終是抓着和香港有關的人與事,雖非熱話或熱議,但私下有感是值得一記的瑣細,整合起來也是一頁頁城市歷程——至少我有這信念。

80s商業策略:711艷影聯乘

2023/11/25 at 7:38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離題萬丈, 香港戲院/港島 | Leave a comment

  前文談故地重遊,當年居北角,前往港灣道相對腳步勤,主因往該區的新華影藝藝術中心看電影,對附近商舖的起落印象模糊。稍有記憶乃新鴻基中心內的雜誌店,不時遊逛翻書。

  鷹君中心及海港中心這邊,記得有唱片店、翠亨邨,亦曾光顧逸東軒。位於一隅的「7-11」,說它立於原址(右為近貌)近四十年,乃據1987年1月號《PLAYBOY中文版》雜誌的紀錄。

  話說1986年4月,美國營運「7-11」的集團宣布該便利店不再發售《PLAYBOY》,雜誌借題搞作,找來「7-11」女郎拍攝艷照。香港方面,鄭經瀚的PBI出版機構於該年秋創刊《PLAYBOY中文版》,1987年1月號刊出美國版「7-11」女郎照的同時,亦製作本地版,隨圖輯附文案謂:「香港也不讓美國專美,我們也拍攝了兩位7-11女郎,她們是鄺美光和陳麗棠,都在灣仔海港中心的7-11任職。」

  雜誌介紹兩位寫真女郎屬玩票性質於7-11工作,各有其他發展計劃。此等背景孰真孰假都不重要,純粹噱頭包裝。隨着兩大美國成人雜誌的中文版在港推出,當年有論者指兩雜誌在艷照主角的包裝上,有別於過往坊街「鹹書」種種「迫於環境而下海」的描述,反而強調當事人意圖突破自我之類。其中一本較多找來演藝人士拍照,所謂趁青春留倩影的說法最常見,另一冊的被攝者多被介紹為專業人士,如經理、音樂家之類。同樣,孰真孰假誰會考究,不過是包裝。兩書的攝影圖輯有較強幕後班底,包括找來著名攝影師,上述「7-11」女郎圖輯就由梁家泰拍攝。

  當年未有「X」(聯乘)的說法,該圖輯倒有這況味,品牌的標誌及店面,大大方方的刊於封面及內頁中。當美國的營運商謝絕成人雜誌於店內發售,香港這邊卻出現這圖輯專題,側映八十年代本地營商者對品牌形象有寬鬆的思考,換作今天,說不定可免則免。回看八十年代,文化圈也醞釀着一股風氣,嘗試從傳統觀念走出相對多元化的路向,像部分演員嘗試在電影作較大膽的演出,不過,大環境的積習始終不易革新,「遮遮掩掩」的鬼鼠操作還是佔據視線主體。

太子道嘉麗娜時裝店淺記

2023/03/02 at 1:49 p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電影宣傳 | 2 Comments

  2020年5月上載的〈太子道咖啡屋有落!〉一文,迄今仍經常位於點擊前列,據統計已有近四千次瀏覽。當年太子道大概屬時尚地帶。兩年多前聽前輩影人憶述初進國泰公司,正值公司辦喪事,賦閒無事就在咖啡屋向資深演員取經。如前貼指出光藝公司也在太子道,大概不難捕捉到謝賢、嘉玲的影蹤。

  1965年3月8日《華僑日報》一則關於嘉玲婚後近況的報導,提到她「開設在太子道的嘉蘭娜時裝店,已加緊裝飾,下月中旬將駿業宏開。」依稀印象,曾讀到她那名為「嘉玲閣」的時裝店比鄰咖啡屋,惜找不到相關文字。嘉玲的時裝店店名,媒體報導頗見歧異,1965年8月30日《工商晚報》一專欄指出:「對服裝興趣最濃厚的應首推嘉玲了……日來已經返回那間『綺年娜』服裝公司」。另有一份人物簡介指嘉玲曾「和林鳳合資經營美屋美容院,又獨資經營嘉麗娜時裝公司(已結束),經營均不如理想。」

↑「嘉麗娜」應較接近,同年關於該店贊助時裝表演的報導也用上「嘉麗娜」之名。1965年10月7日《華僑日報》報導:「南紅,莫愁,蕭芳芳,金霏為嘉玲邀請,明天參加(嘉)麗娜時裝店,瑞興公司,印尼航空公司合辦,在希爾頓酒店作時裝表演。」報導末段指表演共展出五十襲時裝,盡為嘉麗娜時裝店製造,「時裝設計師為嘉玲夫婿姚武麟」。

  上兩照片取自時裝表演翌日《華僑日報》的報導,攝下模特兒走天橋的倩影。從線上取得的複印照片很粗糙,人物面目模糊,上方圖依稀可辨蕭芳芳,約隱見背幕標示「瑞興時裝周」的英文字樣,下方圖的說明指左為蕭芳芳,右為莫愁。

  嘉玲於去年底辭世,後聽電台重播她十多年前受訪的錄音,談及昔日拍攝粵語片,沒有服裝指導,片中所穿的衣服多屬「着自己」,公司有些許服裝津貼。自言對時裝了解有限,惟有讀讀雜誌、看看電影,以作參考。可見粵語片中女角的綽約姿影,乃當時服裝潮流的鏡像,反照較上層的服裝品味。的確,她們穿的衣裳也夠花枝招展,即使是黑白片,但布料圖案、多樣化的材質,隔幕遠觀也夠耐人尋味。

←前述〈咖啡屋〉貼文,載電影《冷月離魂》(1966)截圖。片中李香琴、鄧碧雲先後到服裝店選購洋服,服裝是用硬紙皮盒盛載,甚具氣派。兩場戲採實景拍攝,地點為「法國時裝公司」。1967年12月30日報章載新聞稿指:「九龍太子道一四四號法國時裝公司,乃遠東時裝業之表表者,各欵新樣大衣,均由巴黎時裝中心設計,配合上海名師精工縫製,堪稱珠聯璧合。」從中透視時裝的過渡,既崇尚上海師傅的手工,亦追求西方潮流品味。時裝店與太子道259號的咖啡屋,大概相距不太遠吧!

倒退遊歷:走過澳門鬥牛場

2023/02/08 at 8:08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2 Comments

  開關,復常……不少人因無法外遊而控訴「好辛苦!」旋即破繭似的衝向日本,歡呼「返鄉下」!對此等反應實難人同此心,對後者之說簡直瞠目結舌。欠缺此等心情與能耐,若尚且能夠突破體力不足的羈絆而到街外逛逛,已屬不錯。當然這純然個人問題,只好又來倒退遊歷。

↑「澳門回憶」轉載來自一冊影集的照片,記下那些年在當地舉行的鬥牛盛事。年份約是1966,屬我的史前史,當然無緣一睹。話說回來,即使人在那時空,亦未必有意欲觀看。但這個圓環形場館,朦朧印象中我確曾身歷其境,年份應是七十年代初,由家長帶同去看表演。

  實質的年份已忘記,這陣子較忙,無暇細考。但曾進場倒是記憶猶新的,大概是入讀小學前後。那年有一馬戲團來澳門表演,場地就在已空置的鬥牛場。說「馬戲團」,純粹圖方便來個籠統指稱,印象中該團馬匹欠奉,更遑論獅虎等猛獸,但有小丑帶同猴子作滑稽表演,逗得觀眾捧腹嬉笑,除了自己。實屬不幸,對很多理應表現快樂,甚至狂喜的情景,總是無動於衷似的,相距千里。

  整場演出記憶最深的是鴕鳥出場獻藝,應是節目的高潮戲,鴕鳥也許是全團最「煞食」的表演「明星」,亦是我首次親眼目睹鴕鳥真貌,期間表演者甚至騎着鴕鳥圍繞場地奔走。我很驚訝,鳥兒的腿看來挺纖幼,怎能支撐一個人(特別是洋人)的體重?

  當時年紀小,對整場演出留下的記憶僅此一點點,這一點已蝕入腦中。演出的門票大概不會很昂貴,但應較看電影高,縱然家貧,在這些位置,家長依然勉力讓孩子開眼界。另一樣留在腦海的,就是母親着鄰人(經濟能力遠較我們佳)帶孩子去觀看:「咁特別的表演,都畀啲細路仔去見識一下!」(大意,應是聽家母轉述)這方面我的家長說到亦做到。

  九十年代末在報館工作,有一回隨團到內地採訪鴕鳥場。當時內地推廣把鴕鳥肉作為日常的主要肉食,猶記負責人解釋甚麼「菜籃子計劃」,又稱呼那些動物作「鴯鶓」(據說有別於鴕鳥)。今天鴕鳥肉似乎仍不普及,但亦非罕有。當天曾有人提出到附近的孔雀場參觀,忘了是否也作肉食推廣,但聞之確有點驚駭,但好像終未成行。

→1966年8月4日香港報章刊登澳門鬥牛的廣告,指出葡式鬥牛大會已於該月一日在「澳門新口岸鬥牛場舉行,蒙各界人士踴躍購票入場參觀,全場滿座」,之後在同月5及6日皆設場次,惟亦已滿座。另提及首日演出「適逢大雨」。據8月1日的報章廣告示,同月10至20日期間共有六天安排了演出。

敬賀兔年 色彩繽紛

2023/01/22 at 12:35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9 Comments

  農曆大年初一,有緣在此與各位接觸,謹送上祝福:

  新年萬事勝意!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一如往年,希望營造點氣氛,還是伸手進時光隧道打撈,信手覓得當年一些利市封。那時仍在報館工作,負責旅遊版面的同事送我一疊合計十二個,分屬十二生肖。那是維真航空(Virgin Atlantic)的贈品。時至今日,該公司已撤離香港,但這疊色彩繽紛的利市封仍完好保留,我就借封敬眾。

↑利市封一套十二個,分屬十二生肖。探看以猴子作主軸,藉簡單文字解說不同生肖者和肖猴人士相遇可能出現的情景,有利有弊,讓人知所進退。雖記得是那位同事相贈,年份卻忘了,按蛛絲馬跡,應是上一個猴年的事情,就是2004年。今年是癸卯兔年,選出肖兔的設計,文字寫下:「當兔遇上猴:積極主動,協調配合。」

↑維真航空這套利市封,翻找出來檢視前,印象深刻是其色彩斑斕,相對於傳統的紅彤彤設計,頗顯破格。現在細看,見中央的生肖圖案以簡單勾線圖呈現,周邊綴以祥瑞紋飾,款款不同,五彩紛陳,紅橙黃綠交疊展現,難怪早蝕入記憶。左:肖蛇的設計,文字寫下:「當蛇遇上猴:非常敏感,互不相讓。」右:肖猴的設計,文字寫下:「當猴遇上猴:同聲同氣,易生妬忌。」

↑再多一點,左:肖雞的設計,文字寫下:「當雞遇上猴:逞強好勝,不斷競爭。」右:肖龍的設計,文字寫下:「當龍遇上猴:並肩前進,互相扶持。」

↑這是另一個農曆年派贈的利市封,以傳統的中國刺繡圖案為題。文字如下:「五福臨門 中國刺繡運用不同的絲線,以靈巧手藝繡出精美圖畫或圖案,已有五千多年歷史,在中國藝術領域佔重要地位。」處理上四平八正,欠缺上述的玩味新趣,一致的是那方形設計。按其印上雞隻圖案,應是2005年雞年送贈的。

壬寅虎年 恭賀新禧

2022/02/01 at 2:46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離題萬丈 | 8 Comments

  農曆大年初一,先向各位拜年,敬祝
         新歲萬事勝意!精神爽利!

   前文提到賀歲片,2006年1月22日農曆年廿三公映的《春田花花同學會》,是該年的賀歲片之一。此片結合真人與卡通,非純粹動畫。「麥兜」動畫系列的《麥兜响噹噹》(2009),片名聽來醒神亮耳,貌似賀歲片,但該系列作品主要排映於暑假,與農曆年連繫不強。純屬私紀事,「麥嘜」漫畫於我卻扣連過年記憶。

↑《黃巴士》雙周刊於1996年2月中推出創刊號,由百樂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出版。時值農曆年將至,這一期送上「麥嘜、麥兜」新春大吉利市封及揮春。餘為其他年份的款式。

  人隨年長,舊事印象越見清晰。近來常想起、夢見澳門生活的畫面。那時過年挺忙,卻亦開心。除協助做糕點,還要整理家中「神樓」,清抹、髹漆,更換神紅、神花,忙上一兩天。每年除夕,總很晚才睡,因母親於午夜先行拜祭祖先,雖未至於守歲,但午夜過後仍在活動。緊接收到最早的利市──父母親給予的,之後傳來不絕的爆竹聲(那兒是澳門)。移居香港後,情況類近,午夜收過利市後,仍聽到爆竹響起(那兒是新界),嘹亮度當然不若澳門那麼理所當然。

  縱然年長,母親頗有接受新事物的情趣,那些年「麥嘜」的漫畫形象,簡單的線條被她形容為趣怪。臨近新春,發現剛創刊的《黃巴士》雜誌餽贈「麥嘜」利市封,她買下作為給兒孫的專用利市封,把趣怪送給我們。雖然有時候是我替她購買的,之後收到這「麥嘜」利市,依然暖心。幾年下來,除了雜誌,曾填充金錢的利市封,以及簇新未用過的利市封,都保留下來。佳節在前,利市封傳來那些年的回響。

↑2014年1月31日「敬賀甲午馬年」的貼文,寫下:「當年放映動畫《木蘭》贈送的利市封,封口的膠水黏糊糊,翌年已緊封,一撕即破。可惜找來找去都找不着,反而找到《霍元甲》利市封……」,歷經多年,終於找到該破損的利市封(一套五款)。現連同《霍元甲》(2006)及2007年賀歲檔影片《莎樂的神奇網網》(Charlotte’s Web, 2006)的利市封(西九龍中心贈品)再祝願。

走過21 踏進22

2022/01/01 at 9:03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2 Comments

  2021與22年交接一刻,遠處傳來爆響。眺望近岸處,赫見煙花綻放,是那種球狀的煙花,竟有如此十餘秒「匯演」,惟我這邊還是獨個兒觀看。如此這般又一年,祝願大家:

  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事事順心!

  或受外圍環境影響,近兩年日子過得挺混噩,有種魂不附體感覺,不知是過渡還是度過。勉力年結,一下子腦海空白。近年避迴加添紙品,雜物堆中卻仍找到幾冊去年撿的活動場刊,此刻倒幫我回想歷程。繼續在此自說自話,沿用這些年「走過,踏進」的五格照片模式,略作補遺。

1) 年初疫情稍斂,香港國際電影節順利舉行。放售的座位有限,但預定看的片都買到票,縱然個別屬偏側的吃力位置。這年幸運,看的幾部片都不俗,如經修復的《秋決》、波蘭斯基的新作《我控訴》(An Officer and a Spy)。一看就知我是個過期的人,總歸仍肯動身走進黑暗。

2)位於沙田的文化博物館對我是遙遠的,年底因工作而前往。遇上「瞧潮香港60+」展覽,時間所限,走馬看花都說不上,不忘索取場刊。英文名稱「Hong Kong Pop 60+」。既是「Pop」,是對胃口的,且該館展覽的展示形式向具規模,今次潮流雜誌的展廳便見氣勢,雖則驟看頗有天津濱海圖書館微縮版感覺。

3)年中在文化中心看了《忠烈圖》,屬香港電影資料館「尋珍記」專題的開幕影片。《忠》片幾年前我在該館戲院看過,能在大劇院的大銀幕看4K修復版,另一番味道。這天坐於二樓前列座位,遇上舊友,一連串舊事舊憶。以往鮮有機會坐超等,這夜重拾久遺了坐於欄河後一排座位的視覺經驗,還有銀幕上別具份量的演員喬宏、白鷹。

4)秋季看何藩作品回顧,前已談及。那夜趕忙前往,只帶了三文治裹腹。剛抵達,見放映場地大館賽馬會立方外庭園空無一人(真的),那就坐於老樹前的石圍欄上啃掉三文治。甫吃了兩口,保安突現身,以「防疫」為由禁止。無奈只能跑回大門外,身後傳來保安對話:「一名中國籍男子……」彷彿成了犯!回想兩年疫下,我一次也沒有在街外吃飯,豈料這次……

5)年底收到香港藝術節寄來來屆的節目小冊,相當輝煌,是50周年紀念。封面配襯的圖像,豎看是「5」和「0」,右轉下來則是截半的「100」,如內文謂「半世紀」,確了不起。過去我會選三、四個節目欣賞,因票價挺「輝煌」,必細心盤算才郵寄訂購表。過去竟兩度遇上寄失門票事件,還要報警。近幾年已非座上客,今年大會着舊雨新知把記憶以文、圖或片分享,我想過參與,惜沒間隙整理。說來,那零星印象都曾在這兒寫過。

太子道咖啡屋有落!

2020/05/02 at 2:37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2 Comments

↑網上照片,隱約看到咖啡屋的門面,左側見南天餐廳的招牌。

__年初,在旺角乘小巴往九龍城廣場,人生路不熟,得司機及乘客指引才沒錯失站位。乘小巴呼喚「喺邊度有落!」真難,張聲疾呼固然心怯,且各式「邊度」如暗號,消失的「大丸」、「八百伴」仍沿用多時,識途老馬才知曉。查網頁,一度仍有人喚「太子道咖啡屋有落!」

__與前輩聊天,對方提及當年太子道咖啡屋很有名,不少演藝人愛在那兒流連,引發我這後輩遐思。開設別具格調的咖啡屋,彷彿是八十年代後經濟起飛、生活形態轉變,一些鍾愛西方情調人士的想法。這家咖啡屋說明五十年代已有人把這類外國風情引進本港。

__咖啡屋於何年啟業,得知情者指教。查看「The Coffee House」的商業登記,最早追溯至1958年。1963年10月,咖啡屋擴充店面,加設餐廳,《華僑日報》刊介紹文章謂:「該屋主人李長齡、李顧鈞維夫婦,畢業上海聖約翰大學及美國女子學校,平素愛好烹飪,故開設咖啡屋,旨在寄托情趣。每日黃昏時份,但見電影明星導演出現其間,慢條斯理,喝茶聊天,故又有明星之家之稱。」

↑報章介紹該店,附東主夫婦倆立於店門外合照。右為1963年10月擴張加設餐廳的開幕鳴謝啟事。照片中下方及啟事左側,皆見精致的咖啡壺標誌。

__咖啡屋位於太子道259-261號,經擴充後,一連打通三個舖位,加設餐廳及酒吧。報章介紹文章續指該店聘用「法國籍名廚主理牛扒」,而「西班牙釀酒師擅長調各式雞尾酒」,兼且「屋內更有園林之勝,巴黎式之室外咖啡檔,夜幕低垂,坐在花圃中溜覽行人,令人心曠神怡」,可見悉力營造歐陸情調。

__如此美景,會不會也被攝入鏡頭?再請知情者賜教。當時,光藝製片公司位於太子道312號,而其同系機構新藝製片公司,則位於太子道210號,兩公司與咖啡屋可說咫尺之遙,其台前幕後人員於此聚首也說不定。

__新藝出品,於1966年11月3日公映的《冷月離魂》,由鄧碧雲、周驄、陳齊頌及薛家燕等兩輩影人合演。作為六十年代中後的影片,外景相對多,更驚鴻一瞥咖啡屋一景。該幕見鄧碧雲在太太團簇擁下從「豪華美髮之家」出來,側旁正是咖啡屋。影片稍前部分李香琴與龍剛在露天茶座碰面,我疑心也是攝於咖啡屋內。據上述報章報道餐廳內置園林勝景,顧客可瞭望街上行人;片段所見,二人身旁的通花柵欄外,車輛持續駛過,會是繁忙的太子道嗎?

↑《冷月離魂》(1966)兩幕。左見鄧碧雲與眾太太從美髮之家出來,左側為咖啡屋,除中英文店名,亦見那咖啡壺標誌。右圖為片中李香琴與龍剛在露天茶座密議奪產,身旁的通花磚牆外,見車輛疾馳而過,我估計攝於咖啡屋。

走過19 踏進20

2020/01/01 at 4:51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2 Comments

↑猶記去年的五格圖,當中選用了朋友饋贈我和家母的領巾圖片,領巾沒有正式的用過,今靜靜的躺在一角,沒有戴起它的人。餘下就不太想到有甚麼可記,是這樣子的一年。

__2019年,真箇不堪回首。年中以還,社會氣氛動蕩暴烈,雖沒置身暴風眼,但聞之亦教人不安。期間,家人猝然離逝,人去樓空,生活蒙上一層灰,悵然失落。也許不應該這樣想,在過後的一次喪親聚會上,有與會者謂,對長者離逝總不會太傷心……只能說,人不同此心。

__近年不時做生命教育採訪,年初面對心情惶惑的母親,我嘗試說些正面的話,推動她接納終需一別。然而,經歷過便明白,當事人一步步走向終站,那憂慮、害怕是合理的,旁人說的勸慰話,以至當事人自以為豁達、看得通透,當來到近距離時,其實都不管用。過後,亦體會本身雖已作心理準備,那缺失依然入心。

__去年初在此寫下,把友人饋贈的領巾給家母時,她感恩的戲言:「真係駁長條命都要用一用它。」說罷還笑嘻嘻的,奈何此語沒有應驗。告別過後,有人勸勉我已踏進新階段。我認同是進入了另一階段,卻不傾向形容為「新」。而那些舊片段,或許執迷,我續讓它們在腦內重映。

走過18 踏進19

2019/01/01 at 5:15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6 Comments

↑ 五格圖,不知放甚麼,想起友好年來餽贈的物品,感謝。左起:1. 《拉普拉斯的魔女》,讀過些許東野圭吾的小說,這部不錯。2. 電懋的戲看得不算多,這些VCD可幫我進補。3. 前輩很有心,初秋時份已贈我及家母這名貴的領巾,母親戲說:「真係駁長條命都要用一用它。」4. 酷愛收藏的朋友涉獵面廣,贈我這科幻海報專書,精彩。5. 澳門同學不時來港買唱片,選了這《春雨彎刀》贈我,如此挑選,或源於早前向他查詢過甄小姐的黑膠碟事宜,查實我對甄……

…….「時間過得真係快!」年尾時份,不時聽到這類喟嘆。大概是入「五」之年效應,今年確實感覺過得快,亦可能斷斷續續受不適、痛症煩擾,老想快點過渡,不期然產生日子快過之感,當然,過得了,該慶幸。

…….當年愛看處境劇《宋飛正傳》(Seinfeld),猶記有一集宋飛在開始的脫口秀說:「三十歲後便沒有再認識到新朋友……」說得也有道理,尤其自己,當時已預示會面對此境。向來不擅與人聯繫,圍牆建了不少,大專年代同學已說:「你都唔搵人o既!」約十一、二年前開始留意到Facebook,周遭人不時提到「我有幾多個Friend啦」,心想:若我登記了,或許「Friend」的框格會是「0」。於是掉頭走。

……時至今天,感謝舊雨仍願意聯繫,又源於工作、甚至這網誌,仍結識到新知,當然不敢貿然稱「Friend」,免被誤會扮熟,但每次相遇、碰面,都是緣。上周碰到一位新相識,留聯絡時,對方問我:「你有冇Facebook?」不好意思:「無呀!」依然如故的我,不奢求,對每次聚頭,只有感謝。

……新舊年交接,腦海空白,只想起這麼一點內容。謹祝:

     ***  新年快樂!事事如意! ***

Next Page »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