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逝:李志超鏡下的周海媚

2024/03/08 at 1:3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雜誌雜說 | 4 Comments

  前文寫楊凡,提到見面之緣,當中引用了李志超為《號外》撰文及攝影楊凡的特寫。與李志超我也有過兩面很牽強的緣,一是在《明報》工作時,有天他上報館編輯部訪友,在我身旁經過,另一則是我到浸大採訪,走過教室時見他在授課。無疑,牽強得不算是見面之緣。

  去年獲悉周海媚辭世,難免詫異,畢竟非年邁,且之前未聞她罹患頑疾,尤其是消息傳來時,一度有訛傳之說,令人困惑是真的嗎?惟最終確定是真的。當消息證實後,腦海赫然想起這篇由李志超處理的人物素描圖文特寫。李氏以別出心裁的手法為周海媚造像,開頁造型是她安祥地躺於沙化上,那安祥像經人為安排,並非熟睡時那種隨意放任的狀態,看時確實閃過亡者之念——也許是我的問題,即所謂個心唔好!

  由於印象極深,此時此刻,才驟然記起彼時彼刻的這張相片。重看這組照片,都是單色處理,既有這棕色的,另有綠色的,是李氏硬照造像的實踐吧!那氣氛是凝重、陰沉的。湊巧文章起首,李坦言對周海媚是「一無所知的,相識也是偶然。有人說她是病美人,我約她影相前,她上了上海拍一些照,結果第一天就冷病了,病到不能覆call,方知道名不虛傳。而且我是在醫生樓遇上她的。」

  李志超我並不認識,只知他是媒介多面手,攝影是他其中一項創作專業。曾看過他為一些外國文學作品拍攝的封面照,也帶點上述人像照那暗黑的調子。

  繼續牽強,李志超可說是我的導遊。九十年代他替雜誌寫的外地生活遊記,特別是歐洲城市,洋洋灑灑,篇篇大堆頭,圖文互配,我不僅細讀,且帶同去旅行,跟着走。朋友戲說他的筆法過於「嘩!嘩!」聲,我卻愛它豐富、仔細。

湊合記:與楊凡的半面緣

2024/01/12 at 9:4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雜誌雜說 | Leave a comment

  與楊凡固然沒有一面之緣,即便半面緣,也言過其實,只能湊合而言。千禧年前後,與澳門同學在港聚會,大家有感投身職場快十年,毅然豁出去,到半島酒店吃了一回下午茶。離開時,在酒店門口巧遇楊凡,他剛碰到舊識,相互寒喧。其時楊被問及近來忙甚麼,他回答正籌備新片。我的同學竊笑謂:「真的嗎?」多年後確實見他繼續執導新片。

  既是寒傖學子,當年無緣讀其影集,雖只在會場欣賞照片,部分卻深印腦海。譬如「任劍輝 白雪仙」的一張,仙姐與懸空的椅子並坐,還有內地京劇演員袁世海,以及剛綻亮的鞏俐。事隔三十年,在圖書館翻讀該影集,攪動了記憶,像石琪、陸離的輕鬆合照,又或台灣京劇演員吳興國在水中央的造像,印象都回來了。

  對攝影我一竅不通,沒資格多說,只不太喜歡那種托腮垂首的「人像沙龍」照。但該次展覽的作品,多以演員、名人為拍攝對象,前者的演藝經驗,後者的人生歷程,一顰一笑都足以豐富照片的內容。楊與他們建立起互信關係,從而捕捉到各人真情流露的一剎。

  影集的「後記」,楊說:「我要感謝這本書的八十位主角。由於他們美麗的過去與現在,他們傳奇的人生,才會有這本書的出現。……我決不會虛假的告訴你,預約這八十位美麗傳奇人物是件易事。事實上,往往為了將就他們的時間,我會專程由香港飛往紐約或巴黎或北京或台北,就拍那麼一張照片……」三十年後再翻此書,部分相中人已辭別,都是「昨天的傳奇」,然而,那迷人的眉宇分明的訴說,他們各自都是不朽的傳奇。

80s宣傳手法:環姐真假炒作

2023/12/03 at 9:31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前文談大專會堂,這兒也曾上演選美秀。據說因環球小姐選舉期變動,TVB於1987年1月加插「環姐香港區代表選拔賽」,這「額外」活動的聲勢自不及慣常的選美大秀,只安排在《歡樂今宵》五千次慶祝節目中舉行,地點選在大專會堂。1986年底候選名單公布後,上一貼文提及的1987年1月號《PLAYBOY中文版》發刊,入選的鄺惠珊被指即該刊「711女郎」裸照圖輯的鄺美光,當事人否認,指二人乃樣貌酷似的姊妹。擾攘一輪,她自稱不陷滋擾,決定退選。

  事件當事人聲稱是「樣貌相似的兩姊妹」,更指其姊已移居美國,無法回來解釋。那是八十年代,非四十年代,求證理應相當輕易。選美屬電視台年度大秀,但數量日多,看得人膩,這項「港區代表」選舉更欠話題,惟獨這一宗噱頭十足的裸照風波。如此這般,宣傳味頗濃,總歸製造了些許聲音,而雜誌隔月再發酵,斬多幾両,讓「宣傳個案」的起承轉合得以圓滿。

  鄭經瀚的PBI出版機構創辦的成人雜誌中文版挺成功,由前文的零售機構到這次的電視台,都與之「攜手」,不久再與後者合辦了艷女郎選舉,別開生面。在鄭氏主理下,該雜誌每每能炮製話題,至少有人講,而每月發刊時,在報章刊登的窄長條幅廣告,直向貫穿報紙「十八條字」的格式,雖小卻奪目。隨後易手,聲勢、效果不可比擬。

  至於前說的環姐港區代表選舉,僅一位得獎者,就是後來成為演員的鍾淑慧。鍾的演藝旅程,彷彿為事件來了另一回隔代的發酵。

80s商業策略:711艷影聯乘

2023/11/25 at 7:38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離題萬丈, 香港戲院/港島 | Leave a comment

  前文談故地重遊,當年居北角,前往港灣道相對腳步勤,主因往該區的新華影藝藝術中心看電影,對附近商舖的起落印象模糊。稍有記憶乃新鴻基中心內的雜誌店,不時遊逛翻書。

  鷹君中心及海港中心這邊,記得有唱片店、翠亨邨,亦曾光顧逸東軒。位於一隅的「7-11」,說它立於原址(右為近貌)近四十年,乃據1987年1月號《PLAYBOY中文版》雜誌的紀錄。

  話說1986年4月,美國營運「7-11」的集團宣布該便利店不再發售《PLAYBOY》,雜誌借題搞作,找來「7-11」女郎拍攝艷照。香港方面,鄭經瀚的PBI出版機構於該年秋創刊《PLAYBOY中文版》,1987年1月號刊出美國版「7-11」女郎照的同時,亦製作本地版,隨圖輯附文案謂:「香港也不讓美國專美,我們也拍攝了兩位7-11女郎,她們是鄺美光和陳麗棠,都在灣仔海港中心的7-11任職。」

  雜誌介紹兩位寫真女郎屬玩票性質於7-11工作,各有其他發展計劃。此等背景孰真孰假都不重要,純粹噱頭包裝。隨着兩大美國成人雜誌的中文版在港推出,當年有論者指兩雜誌在艷照主角的包裝上,有別於過往坊街「鹹書」種種「迫於環境而下海」的描述,反而強調當事人意圖突破自我之類。其中一本較多找來演藝人士拍照,所謂趁青春留倩影的說法最常見,另一冊的被攝者多被介紹為專業人士,如經理、音樂家之類。同樣,孰真孰假誰會考究,不過是包裝。兩書的攝影圖輯有較強幕後班底,包括找來著名攝影師,上述「7-11」女郎圖輯就由梁家泰拍攝。

  當年未有「X」(聯乘)的說法,該圖輯倒有這況味,品牌的標誌及店面,大大方方的刊於封面及內頁中。當美國的營運商謝絕成人雜誌於店內發售,香港這邊卻出現這圖輯專題,側映八十年代本地營商者對品牌形象有寬鬆的思考,換作今天,說不定可免則免。回看八十年代,文化圈也醞釀着一股風氣,嘗試從傳統觀念走出相對多元化的路向,像部分演員嘗試在電影作較大膽的演出,不過,大環境的積習始終不易革新,「遮遮掩掩」的鬼鼠操作還是佔據視線主體。

看得見:太陽下的煙枝廣告

2023/06/25 at 1:17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 Leave a comment

  平生未嘗抽煙,亦不喜其嗆喉氣味,但未至於談煙色變。早前在公共圖書館查看舊雜誌,赫見煙枝廣告被貼上標籤,掩蓋圖像,並留下備註,大意指吸煙危害健康,故要遮閉。

  此「動作」實在「多咗」。舊刊收作館藏讓公眾查閱,它已非在坊間流通的期刊,頁面廣告的傾銷商品效力已失,何況不少商品亦已停產。前來圖書館查看者,大多有特定目的,如尋找資料,而非求檢閱商品資訊之樂。刊物既供查閱,在於盛載了文化內容,即使是煙枝廣告,從社會層面看,它反映某個時段的生活面貌,從商業或美術角度看,它展現該時期設計及廣告傾銷策略。標籤一貼,此等信息悉數被遮蓋。公眾自有其判斷力,與其依章落閘,何不提升公眾的意識,如預防疾病,固本培元,加強免疫力,更形「長效」。

  隨意翻查自己的舊刊,煙枝廣告當然佔相當比例。上一貼文的煙枝廣告,女友贈男友一條煙枝,那些年,煙枝確實在送禮清單佔一席位。

↑上左圖為1979年廣告,「健牌」備有「中秋禮盒」,用色奪目;右為1989年「健牌」慶賀聖誕節廣告,這次贊助巴士,若聖誕期間遇上飾有該煙枝圖案的巴士,可免費乘車,但備註只適用於成年人。那麼,一家出行,少年成員就要自行付款,車長得費一番功夫。

←1981年「總督」廣告,捨抽煙圖像,力銷生活態度。廣告語「想做就去做」引起部分人反感,當年我的老師便在班上力斥此語輕率,若是惡念,難道也是想做就去做嗎?始料不及,單單抽煙行為,今天已不能「想做就去做」。

亞洲電視節目Movie World

2022/07/28 at 1:38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光影絮言 | 7 Comments

  印象中,以往在此寫過在報館工作時,曾隨同事前往探望方保羅,當天臨別時他各送我們一張紀念卡,日前找出這卡子,一看年份,原來是2001年,21年前有多。對當天的瑣細仍有印象,像給我們播放他鍾愛的導演Busby Berkeley的作品,包括《花月爭輝》(Dames, 1934)及《春滿瑤台》(Gold Diggers of 1935, 1935),還是看錄影帶。當天我和他談及,認識他源於八十年代中後期看其在亞洲電視國際台主持的《Movie World》。後來他還在本港台主持電影節目,粵語主講,找來羅卓瑤合作,另有影評嘉賓出任「午夜巡場」。

↑2001年4月隨報館同事探訪方保羅,臨走時,他送我們鳳凰衛視印製關於他的紀念卡子,還簽上名字。卡子上的中文字都是他寫的,他自己的名字寫得很利落,而我的名字,他是依據卡片上的文字寫成,大概屬臨摹性質。

  約於1988年偶然看到亞視國際台播放《Movie World》。那時對介紹電影的節目感興趣,每周都看明珠台的《Entertainment This Week》(ET,後變成「Entertainment Tonight」)。半小時節目《Movie World》,第一節介紹新片,第二節方氏分享藏品,回溯往昔華人影圈點滴。每集結束前他都叮囑:「Go and see a movie. I am Paul Foronoff. This is Movie World.」。換作今天,或許補多一點「到戲院看場電影」。

←《Movie World》的主題音樂相當搖滾。後買下英國歌手Black(原名Colin Vearncombe)首張大碟「Wonderful Life」,發現音樂取自碟內《Just Making Memories》的前奏,相信是負責後期的人員所選,感覺挺匹配。此曲非大碟主打,沒推出細碟,而《Wonderful Life》至今我仍喜歡,惜歌手五十出頭已因車禍辭世。

  事隔多年,加上記憶力漸衰,當時方氏介紹的舊物,完全沒有印象,唯獨上海雜誌《青青電影》,疑心是首次看的一集所介紹的。那是我首度聽聞有這本雜誌(那時對民國時期雜誌基本全無認識),刊名特別,兼且他用漢語拼音,過程中「Qingqing Dianying」不斷入耳,故格外入腦。

  另一項有印象的是他提到其藏品,部分購自澳門。猶記當刻聽到,心下即吐出「哎吔」一聲,有種悔不當初之感。過後細想,即使當年在澳門見到,那管價廉,亦不會花費(根本沒餘錢花)購買。想當年,家人囑咐那些賣舊物的地攤少去為妙,故此「爛鬼樓」從未走近,而永樂戲院旁邊的蓮溪廟,其外圍的雜架地攤雖偶然途經,卻沒駐足細探,總覺「爛嘢哪有好東西」,太後知後覺了。

←《青青電影》至1949年後仍出版。在網絡找到這一冊,封面示「出版第十八年第二十期」,網站標期號「1950-10 第20期」。封面另有慶祝新中國國慶等字樣,所選的明星照片卻延伸「舊中國」情調。只有封面可看,此照片用來也帶點取巧,一列排開的十大女星包括王丹鳳、白光、李麗華、周璇、陳雲裳、龔秋霞等。如此陣容,原為1949年7月,張善琨創辦的長城影業公映創業作《蕩婦心》,為隆重其事,特攝「十大女星剪綵」短片同場加映,相關照片見於當時的放映廣告,張氏不啻是宣傳能手。

方保羅的民國電影雜誌專書

2022/07/20 at 2:17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電影宣傳 | 4 Comments

  前文提到方保羅(Paul Fonoroff),大半年前搜尋資料時,找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網頁開設的專版,題為「The Paul Kendel Fonoroff Collection for Chinese Film Studies」。2015年,該校接收了方保羅逾七萬項藏品,收進C. 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令該館的中國電影研究資料藏品數量冠絕北美地區。藏品類型眾多,其羅列的數字所見:1950年前、後的期刊分別逾5900冊及4600冊,另有海報近4200張、逾2200套戲院大堂畫片、逾3300張戲院宣傳單張。

  目前,民國初年的出版物不少已電子化,供網上搜尋,接觸這些出版物大為便捷,雖則大多要登記及付費。方的藏品在該專頁公開,每一類型只有一款,如香港出版的《藝林》只選刊1937年第五期的封面,人物為諧星葉仁甫。能看的雖有限,但可綜合瀏覽,且具放大功能。

  2018年,方保羅出版了中國電影雜誌的專書(見下圖),指源起法國學者於2007年開始籌備的中國電影雜誌展覽,驅使他發展出此專書,除其藏品,亦結合若干中國收藏家的珍藏。書分四部分,粗略依循1921至1951年的時序,扼要撮出主旨,如「1932-1937年 紙頁與銀幕星光:雜誌與影業黃金期」。全書屬圖輯,每組圖另定標題,如男明星登上封面,或女星如胡蝶、李綺年芳蹤,以至導演孫瑜專頁。方在前言說,全書載逾五百個雜誌封面,呈現該期間中國文化、社會及政治的歷史關鍵時刻。

左:方保羅編著《Chinese Movie Magazine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1921-1951》封面,圖取自上海《明星》雜誌「《春之花》專號」(vol. 4 #3, 1936.2.16)封面,乃該片女角嚴月嫺咬着花兒的劇照。這「甫士」在那時挺常見;右:書封底的雜誌組圖,中下方也見咬花圖,那是白光的《玫瑰花開》,載新加坡《電影圈》雜誌(#161, 1950.9.15)。

↑這輯組圖介紹上海《銀星》雜誌富Art Deco風味的封面插畫,幾幅均出自萬氏兄弟手筆。左為萬古蟾畫作(#9, 1927.6.1),右則為萬籟鳴作品(#13, 1927.10.1)。萬氏兄弟戰後曾來港,於長城公司工作,一度開發本地製作的長篇動畫,惜只有初步構思和人物設計,未有成片。

↑書中以上海刊物為主,我倒覓尋港星影蹤。左:香港《影畫》雜誌(#3, 1937.8.1)載女星紫羅蘭泳裝照,不同層次的藍,美術上富心思。紫乃戰前一線女星,向以多才多藝姿態現身,尤善舞蹈,亦能唱戲,因戰前影片佚失,她遺留的作品少得近乎零;右頁為廣州《優游》雜誌(#36, 1937.5.1),這期標為「掩藏」,找來林妹妹以大草帽敝體營造香艷效果。同樣,因影片佚失,目前主要看到林戰後的影片,已屬配角;綜觀其戰前演出,不乏刁蠻角色,演技倒純熟自然。

↑續找港星痕跡。右為新加坡《電影圈》雜誌(#91, 1941.4.16)載譚蘭卿大頭照,宣傳1941年農曆新年在港公映的《紅粉佳人》,譚正是那紅粉佳人,合演情侶的是吳楚帆。譚年輕時外形已見豐滿圓潤,隨其正印花旦之身,晉影圈也屬主角位置。左頁右上的《白幔》電影月刊(13周年澳門版, 1940.8),原為廣州雜誌,暗黑的封面人物是路明。

↑女星總是封面焦點,難得有諧星蹤影。這頁聚焦「瘦猴」韓蘭根。左:上海《新華畫報》(vol. 4, #1, 1939.1.5)載《六十年後上海灘》(1938)的韓蘭根與劉繼群;右頁左頂端為上海《藝華畫報》(28年 #3, 1939.6.20),女扮男裝的是袁美雲,兩位諧是韓與關宏達,註為「《三集化身姑娘》特刊」;下方《青青電影》(vol. 5, #8, 1940.2.27)載韓與殷秀岑。

早年戲迷盧覺非論戲談影

2022/03/28 at 2:33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悅讀戲文 | Leave a comment

  前文引盧覺非的報章文字,談及電影以其具美感的特色,有利教化民眾。撮自他在1924年4月19日《華字日報》撰寫的短文〈小言〉。

  該文續指:「祇可惜電影畫的事業在中國。還不大發達。就是社會也祇作遊戲觀。看過便了。得益無多。皆是少人提倡之過哩!生活世界主任先生有見及此。想每一星期刊行一次『電影號』。囑我投點稿子。祇做了三幾篇。作拋磚引玉之舉罷。」驟看類近該報推出定期電影專版的開版之言。該報是日起把周末的「生活世界」版改為專刊與電影相關文章的「影戲號」。

上圖:1924年6月14日《華字日報》「影戲號」版面。該電影版逢周末刊出。
下圖:盧氏於1924年5月31日在「影戲號」版撰〈看瑪利辟福之『苦盡甘來』書後〉。

  盧氏自言投文三篇,當天版面見署名「覺非」者分撰了〈差利離婚婦之恨史〉、〈馬利辟福壹襲衣的價值〉、〈歹角明星之大作〉三文。同版尚有署名「均超」者撰〈葛萊夫製獨立戰畫〉、〈明星自製影片〉,此作者應是陳君超。觀乎這批短文,今天而言屬「外娛」花邊。

  往後盧氏續在該版撰文,包括評論,如〈看瑪利辟福之『苦盡甘來』書後〉。所論的瑪利辟福,即Mary Pickford,文中亦標出其演出《苦盡甘來》的英文片名「Suds」,並指該片長「區區五本」。查看資料,影片於1920年在美國公映,片長75分鐘。

  瑪利氏乃早期默片紅星,影人關文清在其自傳中剖白,年輕時對瑪利氏着迷,甚至驅動他在留美期間赴荷李活尋找發展機會。1924年5月刊出的「影戲號」版,闢出相當篇幅介紹其人其片,可見仍是受注目的影星。綜觀該電影版,以介紹明星為主,偶亦漫談電影知識,包括盧氏自1924年7月12日起連續五周撰寫〈影戲進化史〉。(之三)

獨腳慶:我也來15周年紀念

2021/07/30 at 4:0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雜誌雜說 | 7 Comments

  2006年7月30日,本網誌貼出首則拙文,今天2021年7月30日,算來就是15周年紀念。社交平台千回百變,礙於不懂操作,還是原地踏步。外間繁花耀眼,並非不察覺,惟深明各有前因,不強求,只慣性的天天打開網誌門,抹塵粉飾,即便人影依稀,總歸自得其樂。從興趣出發,近來除了戲院,也抖出舊物,為不同階段的人與事作小結,自說自話。

  紙本雜誌還盛行的年代,每屆特定期數或創刊周年,總推出特別號。多年前出版的拙作《看雜誌:1980s-1990s紀事》亦列舉若干,那是香港雜誌為主。洋人刊物往往做得更繽紛,在此整理檢閱藏品,來個「《看雜誌 》番外篇」,既「番」且「外」,也不能缺華文誌,為此所謂15周年紀念獨腳慶。

電影:疫情關係,無法外遊的嗟嘆、抱怨至震怒,不絕於耳。算算自己已14年沒外出遊歷,僅到過澳門兩三次。年長了,實無難耐之感,於是搬出尚餘的記憶,退後作前進的遊歷,像翻翻這三冊1995年遊法國時買的雜誌。左:途中巧遇1995年6月《STUDIO》的一百期紀念號,該流行電影雜誌圖片豐富,版面精美。

中:《POSITIF》(正片)屬嚴肅的電影刊物,在舊物店找到這1994年7月的400期特別號,封面是《火網情鴛》(Force of Arms, 1951)的拍攝現場,專題找來65位導演撰文談影,華人者僅楊德昌。右:1995年《Cahiers de Cinema》(電影筆記)的電影百年特刊,後來遠流出版社推出了中譯本《電光幻影一百年》。

潮流:縱非潮人,亦偶爾買潮刊閱覽,觀圖及看設計。左:《Interview》買過數冊,那次在澳門的書報店意外見這1994年10月的「25周年紀念號」,差不多八十塊,為收藏而買。

中:英國刊物《I-D》僅買過這1995年10月號,上標「風行15年,特別生日號」。該刊封面人物向來擺出「隻眼開隻眼閉」甫士,惟這期沒有,但反光塗層讓人人變身封面人物。右:本網誌曾貼《DETOUR》九周年號,這冊十周年尤具紀念性,曬盡歷年120期封面。這期封面圖輯由David LaChapelle操刀,色彩濃烈,襯景出位,一慣的俗艷浮誇,重塑麥克華堡的壞孩子造型。

華文:三冊來自台灣的雜誌。左:1994年1月《PEOPLE》(時人雜誌國際中文版),註為「周年特刊」,可說一周年紀念號。有別於美國版屬周刊,中文版為月刊。這期封面人物是李宗盛,我亦曾購入另一期,封面則是周恩來。

中:九十年代中曾訂閱《誠品閱讀》,惜數期後終刊。2000年《誠品好讀》面世,這冊2001年7月第12期「無悔的雜誌人生--好讀1週年,雜誌特刊」,檢視當地誌事往憶,一場精彩檢閱右:1993年4月15日的《Newton》(牛頓雜誌)載「創刊十週年紀念特輯」,聚焦當地的自然資源、景觀及動植物。任職《明報周刊》時,來自台灣的同事分享在《小牛頓雜誌》工作,我才知當地還有《小小牛頓雜誌》,貼心的按年齡層分門別類。

娛樂:《Entertainment Weekly》5周年紀念號(1995年2月24-3月3日)。該綜藝雜誌廣及影視歌,我買得較多,因每年春及秋季都推出「電影特集」,尤其秋季,一口氣點算8月底至12月公映的幾近全部電影資訊,那個年代就看得滿足。

時事:1998年5月《TIME》(時代周刊)「75周年紀念號」,份量加碼稱為「Special Double Issue 」 。此在亞洲區印刷及發行的版本,與外國版本的封面、刊期都有出入。

特集:除紀念號,雜誌不時推「特集」。此1995年9月日本雜誌《CUT》,被其「Bruce Weber Special」吸引,Bruce鏡頭捕捉眾多人物,包括封面還很年輕的狄卡比奧。同期還有「1995 Hong Kong Head for the World」特輯 ,呈現王家衞及其演員的魅力。

以淪陷期為題電視劇

2017/05/21 at 2:19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光影絮言 | 4 Comments

↑數年前蒐尋得若干《香港電視》雜誌,1976年3月一期介紹黃淑儀演出連續劇《三年零八個月》,一齣以二戰時期香港為背景的劇集。(摘自個人蒐藏的《香港電視》)

…….早前從屯門大興公共圖書館借來侶倫文集《向水屋筆語》,內裏只有三篇文章談及電影圈,另有題為〈九龍淪陷前後散記〉的長文。在淪陷期間,侶倫返回內地暫居,但淪陷前後的一段時間,他還是有第一身的經歷,他寫道:「我永遠也記得清楚,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那個早晨八點鐘左右,我是被一種沉重的爆炸聲震動得醒過來的。」黑暗歲月由是拉開序幕。文章寫來驚心動魄,情景交融,相當動人。

…….侶倫提到日軍臨近前,在無政府的頃刻,城內先颳起由本地人攪動的一場風暴。一批批「黑衣隊」如同魅影般闖進家家戶戶,市民縱嚴防,卻防不勝防:「除了關在屋的人,成街成巷都是劫匪。他們叫囂着,呼喝着,挨次闖進每一個門口;把利器威脅着屋內的『羔羊』,無所忌憚地搬取一切財物。滿載而去的時候,他們高呼着一致的口號:『勝利!』」

…….2010年,為撰寫《澳門戲院誌》一書蒐集資料,特意「訪問」母親,請她憶述自幼上戲院的經歷。愛談話的老人家已進入眼前事易忘、當年事牢記的階段,她樂於細道七十多年前的往憶,當年看過的舊片片段不少仍深印腦海。其中一齣,伊秋水飾演的補鞋匠,於淪陷期目睹女主角黃曼梨投向日本人,戰後每當見她途經,便唱曲奚落她「成身蘿蔔味」。

…….以淪陷期黑暗日子為背景的影片,數量不算多。反而我印象很深曾有一齣電視劇名為《三年零八個月》,當年我是通過鄰居家的窗戶偷看到一兩幕,包括敵機空投炸彈一類紀錄片影像。因我家遲至1977年後才裝電視,故未有機會看過該劇。2010年期間,在舊物店找尋到一些《香港電視》雜誌,當中一期訪問擔任《三》劇女主角的黃淑儀,她演出楊海倫一角,時局劇變,驅使她由嬌嬌女變成愛國志士,參與抗敵工作。

…….黃淑儀表示個人未有經歷戰爭,猶幸得到一群曾親身經過這場戰火的前輩指導,包括編導朱克,編劇左几,演員則有朱瑞棠、梁淑卿等。

…….當時的節目表如此簡介《三》劇:「描述一群愛國之士,如何進行抗日工作,反映戰爭的殘酷,人民的苦況。」

←《三年零八個月》於1976年3月1至26日,在黃昏6:55的「翡翠劇場」播映,每集半小時。從劇照所見,前輩演員除梁淑卿,還有石堅,後輩演員有于洋、陳復生。

Next Page »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