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記那些年燃燒的……坂本

2023/04/11 at 1:52 p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光影絮言 | 6 Comments

  瞥見網絡信息標題,指電影音樂人坂本龍一離世。略覺標題把他的專業範圍收得太窄,大概剛收到信息,草草起題,未及潤飾。當然,自己是音樂盲,沒資格說這些;又一回,不懂也寫,抵着失禮窘態下筆。

  對坂本龍一的音樂,我是很狹窄地還是接收自電影。稍意外的是,現時仍保留了兩張屬於他的非原聲唱片。我仍有印象,兩碟是那些年「KPS金獅影視」大搞「燃燒」套票時購入的。當時我只有很少套票,毋須急急燒掉,想找點有意思的,故不時到該店看望,目標在唱片而非影碟。有一回見到坂本龍一相對新的作品「1996/Ryuichi Sakamoto」,便選上了。在哪店買?已忘,只記得曾在新港中心店推介友人試聽,惜對方覺得轉了鋼琴演奏,味道不對。

→還是因為電影,選購「1996/Ryuichi Sakamoto」。全碟16首作品,七首來自坂本為電影寫的音樂。作品經全新編曲,帶出古典音樂情韻,由坂本演奏的鋼琴引帶,結合大提琴及小提琴,樂音相當優雅攝心。有別於我朋友的感覺,我很喜歡這個處理。

  那些電影音樂的旋律都聽得耳熟,換了另一種氛圍,掀動滲入心脾的觸感。也許自己一廂情願老往傷感那方向鑽,以這樣鋼琴三重奏的模式,尤顯動人。唱片收入兩首新曲,第一首名為〈A Day a Gorilla Gives a Banana〉,我不清楚背後的故事,但幽幽的樂韻縈繞,教人浮想聯翩,我不時想起那張Jane Goodall的照片,她垂首觸碰黑猩猩舉起的手。

←選購上碟的同時,亦購入坂本1991年出版的「ryuichi sakamoto heartbeat」。沒有細探這是否他主打的音樂風格,此碟樂曲滿溢電子色彩,以電子合成器營造躍動的節奏,聽得人手舞足蹈。

  全碟12首作品,沒明顯的與電影扣連,但又實在有所扣連。第七首〈nuages〉,標示取材自傳統歌曲,那「傳統」,大概是非洲部落音樂,這一段樂曲亦出現在《情陷撒哈拉》(The Sheltering Sky, 1990)。至於第六首〈song lines〉,一段優美的樂曲,亦是《情迷高踭鞋》(High Heels, 1991)的音樂主調。

→查看舊東西,最早購入的坂本唱片,應該是這張《情陷撒哈拉》原聲碟,當年還把設計得挺工整的報章廣告剪存至今。此間細看,影片由松竹(香港)有限公司及佳諾國際有限公司發行,排在安樂院線公映,包括利舞台、旺角百老匯、京華、UA黃埔,我則在海城看的。

  戲並不太喜歡,但音樂倒是相當扣人。今天回首坂本的電影音樂,必然談論「快樂聖誕」與「末代皇帝」,但《情陷撒哈拉》的音樂卻長留我心。《情》的主題音樂滿溢傷感氣氛,單純聆聽樂曲,已感受到那肝腸寸斷的死別離愁,即使未看影片,已遙遙體會箇中情調。那些年的電視劇,亦大幅採用作配樂,帶動情緒,記憶中在亞視的《暴雨燃燒》見過。大碟樂曲按情節鋪排,還穿插三十年代的法國爵士老調,以及非洲部落的唱段,作為獨立唱片聆聽,相當多元化。

睇又拎:在大華看淑女本色

2021/05/30 at 10:20 a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前文談戲院紀念品,網友分享獲得明信片。回想明信片確實相對普遍,翻看舊物,自己也有一點,期間找到兩張《淑女本色》(The Portrait of a Lady, 1996)的影片卡。我不知該怎樣稱呼它,以其摺頁式設計,大概就是卡子,當中不乏細節處。一式兩款,內藏妮歌潔曼的造型照,一直立,一特寫,套進卡底斜開裂縫,看來須人手操作,成本相對略高。

←在迷你大華戲院(Majestic Cinema)看《淑女本色》,依稀記得看畢電影後,才發現可隨購票在票房索取一式兩款的紀念卡。相當冒昧地,拿着仍握在手的票根,到票房取回這紀念品。

  和不少非美國籍導演一樣,紐西蘭的珍.甘比茵(Jane Campion)成名後一度進入美影圈,拍了《淑女本色》等幾部片,成績普通。憑《鋼琴別戀》(The Piano)獲奧斯卡獎項,猶記她在台上提到過去對這類華麗頒獎禮並不上心,雖則後段仍是認同,但前段所說大概是心底話;這夜她亦算盛裝,卻仍是外套配長褲,而非那種紅地毯式華裝。

  最早在國際電影節看其《天使與我同桌》(An Angel at my Table),影片後來排映於灣仔新京都戲院。影片由三集電視片組成,描述童書女作家的崎嶇成長路,刻畫細緻,讓觀眾如我投入其中,女主角最後排除萬難走出人生路,也感欣慰。女主角個性害羞,選擇執教幼稚園,豈料視學官突來訪,在班房凝視她教學。女主角把臉埋進黑板,手握粉筆久久未能寫出一個字,全身僵硬,終崩潰似的衝出班房,邊哭邊沿走廊往外奔。毋須累贅對話,簡潔有力的道盡當事人心境。

  珍的作品均以探討女性歷程為主軸。印象中,珍曾在報道指改篇Henry James的《The Portrait of a Lady》時,意外能延續其一貫主題。概括而言,《淑女本色》聚焦女主人公捨棄其貴族婚姻聯繫,尋找自我的戀愛道路,卻遭欺騙。影片的亮點不多,也許芭芭拉.荷西的演出是其一,而我看畢後,對配樂留下好感,尤其開場那段類似長笛的段落,後來購買唱片細聽,倒有意外發現。

↑配樂由波蘭音樂家Wojciech Kilar主理,除多段舒伯特的樂章,其原作音樂也夠悱惻纏綿,哀怨動人。作為「連汁都撈埋」的觀眾,我盡量比準時再早一點進場,為看預告片,而片頭一般也不會錯過。《淑女本色》帶古典華麗氛圍,其序幕(Title)卻教我訝異。那是黑白場景,樹林內幾位妙齡少女穿時髦T恤,拿着耳機聆聽音樂,長笛配樂奏起,竟是如此具當代感的「仕女圖」。繼而畫面徐徐出現纖巧的手掌,其上寫下片名「The Portrait of a Lady」(即上圖中下方的手掌圖像)。原聲唱片中,此乃首支曲目,曲名是「Prologue: My life before me」,如此這般,把這畫面與影片主題貫串起來。

回音曲:奇氏十誡的配樂

2021/03/19 at 12:50 a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 Leave a comment

↑延續前文,此奇斯洛夫斯基的《十誡》(Le Décalogue,封套示法國發行,封底及唱片皆用The Decalogue)原聲碟,依稀記得,購於灣仔東方188商場某唱片店。向來少逛大或小的商場,偶一為之,湊巧見到,感覺難得,便買下來。

  作為有聲電影,聲音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影像,導演常有其恆常的配樂夥伴。相對於無聲片,沒有影像的電影大概不多,想起Derek Jarman的《藍》(Blue),全片的影像只有一片藍,配畫外獨白,我並沒有觀賞該片。回說聲與影,奇氏的老搭檔是Zbigniew Preisner,合作至其最後作品「藍.白.紅」影片。按年序,《十誡》先行,惟個人後知後覺,一如觀影次序,差不多是倒過來的,先聽《兩生花》,繼而「藍.白.紅」,再然後才是完整的《十誡》。不過,聽罷也覺些許耳熟,那些年亞洲電視英文台個別節目間場短片,曾借用其中一段作襯托。

  「藍.白.紅」配樂各具特色,亦脗合各片的調子,像《紅》,主調映襯女主角走珠寶秀那彤紅瑰麗,關於那段缺裂情感的段落則激越中帶懸疑。至於《十誡》,十個故事的調子雖非盡同,卻又多少接近,以冷峻目光凝視世情,音樂透現詭秘莫測的氛圍,個別如幽深曠野傳來的冷酷回音,以至勾起死亡的聯想,如第一誡那冰湖喪子的故事。十個故事中,頗喜愛第四誡,講述女兒發現父親保留一封從未拆閱的母親遺書,獲悉自己實非其父的親生女,同夜至天曉,父女對話,試探,猜疑,關係微妙,女兒甚至質詢對方於她有非份之念……翌晨,似乎一切如常,那封遺書其實從未打開。

  九十年代初任職電視台,部分同事都愛奇氏的影片。有陣子日以繼夜工作,同事有天自行用錄音帶收入一批歌曲,帶回來與眾分享。錄音帶年代,樂曲由手提錄音機放送,會議室的空氣飄送幻想曲,齊來隨音漫遊,刺激思路。傳來女聲詩歌唱頌,取自《兩生花》的段落,整張唱片,同事就只選這一段,不知是否其至愛?唱片若干段落也透着魔幻感覺,亦觸及死亡,女主角就在台上引吭高歌時猝逝;對那透現在蠟燭火光上的臉龐印象尤深,但這一幕好像只出現在預告片。

  近三十年的往事了,不知這同事的近況如何,默默祝福。那盒「精選」錄音帶,除《兩生花》,還有〈Path of the Wind〉,來自《龍貓》,對方選的是電子合成器演奏的版本,躍動歡快。宮崎駿與久石讓,也是長期拍檔,當然還有久石讓與北野武,也有佳構。

電影原聲:戲院流出的歌聲

2021/02/05 at 1:40 a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 2 Comments

←刊於雜誌的《俏皮女學生》(1982)唱片廣告,文案謂「純音樂嘅電影原聲大碟」、「套裝大碟」,教我困惑。

  前一帖分享拙作再版事宜,不免談到與電影相關的音樂、歌曲。《漫遊八十年代》一書關於電影音樂的篇章,曾引用台灣版《PEOPLE》一篇提及《玉卿嫂》原聲帶的文字,文中指「據說是這類唱片的鼻祖」。每觸及「最早」一類字眼,總是亮眼的,但很多事情難一語道盡。以粵語片論,起始已和音樂(廣東音樂、粵曲)同體共生,後更演變成舞台全紀錄,像《帝女花》唱片,算否「電影原聲」?

  查找資料時,見左方「猛片勁歌寶麗金第二集」的廣告,文案指「首張純音樂嘅電影原聲大碟」,封套印上電影《俏皮女學生》及電視劇《愛情安哥》的名字及相關劇照。碟內只有歌曲而沒有純音樂,與影片相關的僅兩首,無疑,歌曲合輯也是原聲碟的常見類型;廣告又稱之為「套裝大碟」,大概指結合電影及電視劇的雜錦唱片。

  《俏皮女學生》由麥當雄製作有限公司攝製,該公司所拍攝的《靚妹仔》(1982)、《省港旗兵》(1984)等,見證八十年代初本地影業的盛況,挾製作人在麗的電視開闢的陽剛寫實風格,在鬧笑喜劇外另展新途。《俏》屬青春喜劇,露雲娜唱的主題曲〈戚眼眉〉亦輕鬆可愛,林振強填的歌詞,細寫少年人貪玩本性,利落順暢,露唱來悅耳動聽,很討好。當年聆聽,有些地方感覺奇怪,譬如「上課批啤梨/暗暗一開四/一片遞給你」,總覺得搗蛋學生不會上課批啤梨,看來為押韻而寫。至於「上課寫紙仔/笑老師醜怪/歡笑做空氣」則比較接近,但行徑又太小兒科。該曲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電影《狐蝠》的唱片,收入主題曲及多段音樂,一張原聲大碟,音樂由Roy Budd主理。(取自ebay頁面)右為上方廣告銷售的雜錦碟「猛片勁歌寶麗金第二集」的外觀。

  說港產片電影原聲,沒有深究,腦海閃過《狐蝠》(1977)的唱片。當年該片企圖進軍國際市場,顯見BANG! BANG!公司的初創雄心。該公司一度擬走綜合發展路向,先從事影片發行,後兼製作,又收購好市唱片(House Records),自營唱片製作,包括推出《狐蝠》原聲碟。唱片收入鄭少秋唱的主題曲(快慢板各一) ,盧國沾填詞,Roy Budd作曲並負責影片音樂。唱片另收入主題曲音樂(快慢板各一),其餘六段分別是「戰狐蝠」、「繽紛時裝會」、「狐惑」、「狐蝠之會」、「懶洋洋的東妮」、「夜海蕩漾」,在當時可謂異數,體現其國際意圖。

告別音樂家Ennio Morricone

2020/07/10 at 2:06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音樂, 香港戲院/港島 | 2 Comments

↑1990年,由《Premiere》雜誌與Virgin聯合推出的《The Movie Music Collection》精選碟,收入11部電影的配樂選段,包括《戰火浮生》經特別編排的樂段。右為《義薄雲天》原聲唱片。

__7月6日,音樂大師Ennio Morricone辭世,享年91歲。我對音樂無知,僅粗淺涉獵Ennio為電影編寫的樂曲。1993年,一位電視台同事毅然轉職,申請到開業不久的Tower Records當店員。求職面試挺嚴謹,除面談,還要筆試,猶記對方分享當中問及電影《戰火浮生》(The Mission)的配樂由誰創作?

__對方酷愛音樂,這一道絕非難題。我們都喜歡Ennio Morricone的音樂,2007年我曾在此網誌寫他。獲悉他離世的消息,攪動起腦海的音樂回憶,當中閃現1982年影片《怪形》(The Thing)的配樂。該B級片由此領域名家尊卡本達(John Carpenter)操刀,既非大型製作,且屬科幻驚慄片,樂團音樂不一定合適。

__真箇簡單就是美,甫開場,直昇機狙擊一隻在雪原上奔跑的極地犬,襯托一組單調的低音音符,更接近音效,卻與畫面上冷冰、孤寂的追殺場面甚配合,營造詭秘、懸疑的氛圍,幾近無聲勝有聲,影與聲有機配合。影片亦拍出水準,氣氛懾人,與2011年的重拍版一對照,高下立見。

↑《怪形》開場的演職員名單,負責音樂的Ennio Morricone排於第二位。

__回說那位電視台同事,終獲Tower Records錄取。臨離職前,對方不時以錄音帶收入鍾愛的歌曲,帶回公司與眾同享,當中便選了《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中的一段。我們都喜歡這部片的配樂,也愛這部電影。沙治奧里昂(Sergio Leone)的遺作,片名與其早年的西部片遙相呼應,Ennio為該西部片創作的音樂早成經典。至於為《義薄雲天》寫的,則帶着一抹離愁,沉鬱而哀傷,個別段落則營造濃濃的三十年代情調。

__1984年8月11日,該片於碧麗宮戲院公映。當時我居於澳門,無緣一睹,迄今仍無法在戲院觀賞,僅於九十年代初看電視台播放的版本,依然着迷,印象中片長達三小時多,由晚上九時半播至深宵。影片具史詩格局,其中一個版本長229分鐘,更有250分鐘版(2015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映的就是這版本),當年美國戲院映的則是139分鐘版本。在碧麗宮放映的是哪個版本?查當年廣告,一天映四場:「十點九、兩點四、五點十、九點四」。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聽格拉斯

2019/03/08 at 3:11 a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表演場館 | 2 Comments

↑在屯門大會堂購買音樂會門票,旁有這次演出的海報。

__去年底,藝人劉德華的演唱會取消末尾數場演出,因為「黃牛」,娛聞變港聞。期間取消的表演,還有電影配樂名家Alexandre Desplat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不久,港樂請來的百老匯巨星莉亞·莎朗嘉也因為腳傷而未能來港,表演竟接連取消。

__Alexandre Desplat的音樂會銷情理想,惜抱恙未能赴港。近年對電影配樂的留意少了,論喜愛,仍投Alexandre一票。說「近年」,實不知時日過,之前寫他(在此),已是11年前的事。查看原定的節目,多屬近年的配樂,個人印象較深、較喜愛的,僅有《布達佩斯大酒店》,與導演Wes Anderson再合作,去年為《犬之島》(Isle of Dogs)做的配樂,同樣亮耳。

__查看上述演出時,留意到港樂二月的「輕鬆樂聚」系列,節目為「格拉斯的大衛寶兒」,叮一聲!不因為寶兒,而是Philip Glass,便成了座上客。查看當晚的節目,非純Philip Glass的作品,而是結合另外三個部分,一下子不太掌握中間的串連。湊巧當晚遇到任職文化版記者的舊友,聽他解釋,這組合圍繞着「流行音樂x古典音樂」主題,創作人之間有着某些類同的特色,嘗試組合起來欣賞;另一條線路,就是電影音樂。

__大會派發的場刊載樂團藝術策劃總監林丰(林超英兒子)寫的「前言」,指出:「格拉斯和萊許(Steve Reich),無論對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的世界都影響深遠。有趣的是,二人作曲時都向流行音樂人回敬……今晚的節目貫穿著流行音樂與電影……」。

__當晚屬「輕鬆樂聚」系列,演和聽的都輕輕鬆鬆。上半場隨樂曲轉換,由聚焦弦樂過渡到管弦合奏,來一回高速變陣,移琴換櫈,指揮隨即拿起咪高峰介紹當晚樂曲編排的特點。如此一換,最特別是把敲擊樂器移到台中央,這是《飢餓遊戲》的樂段,兩台馬林巴木琴成為焦點。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摘自康文署網頁)

__是次音樂會選擇荃灣大會堂舉行,對我而言實在利便。回想該場地,上一次來到,約是1990至91年間。當時電視台的同事自行製作舞蹈演出,大夥兒前往捧場。與這場地一別近三十年,點算幾十年人事,變化必然,當天的同事,難得個別仍有見面。

__驟看此演奏廳,與大會堂音樂廳的裝潢類近,座位佈局同中有異。時至今天,不少金曲歌手仍以此場地作為地區巡唱一站。早前看電視節目,演出者憶述,會堂落成初年獻,也是部分當時得令紅星的登台點,如溫拿。

《不是冤家不聚頭》主題音樂

2016/10/13 at 1:50 a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1980-8-16_a↑1978年電影《婚外情》,遲至1980年才在香港放映,
音樂倒一早被劇集選用。

…….1980年8月16日,利舞台、倫敦聯映《婚外情》(An Unmarried Woman),由保羅馬索斯基導,芝露姬莉寶芙(Jill Clayburgh)演;導演我是認識的,餘下的都感覺陌生。影片曾在第51屆奧斯卡(1979)獲三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劇本和女主角,亦入圍康城競賽,並獲最佳女主角獎(聯同依莎貝雨蓓)。對影片唯一熟悉的,是其主題音樂。

…….1979年12月22日晚上九時,甘國亮創作的《不是冤家不聚頭》在翡翠台首播,全劇八集,逢周日播映。當時我在澳門家中通過那台黑白膽機收看,熒幕前還掛有一塊謠傳能遮擋輻射的透明藍膠片,在我腦海中,這劇集的色彩就是透藍的黑白。那時是小學生,已感覺好看,也許是「電視精」那來者不拒的本能反應,又或摻入日後重看的良好感覺而得出的總印象。

unmarried_ost←《婚外情》原聲唱片

…….影像是黑白的,音樂卻不受影響。《不》劇的片頭設計以黑白作基調,選用了《婚外情》的主題音樂,頗具一格。該闋輕爵士樂作品,映襯劇集那都市中產情調;劇集於1979年播出,可見製作人早在影片於香港公映前已相中其音樂。

……..劇集的主場景坐落九龍塘一座老式大宅,源於「爭仔」事件,兩對夫婦的情感關係備受衝擊;這邊是新興中產夫婦的誠信危機,那邊則是傳統家庭的兩代紛爭。多年前,工作間的年輕同事把這劇集的光碟傳閱,大家都頗為喜愛。據悉,因遷就光碟的長度,內容有所刪節,甚至把片頭刪去。最近發現電視台網頁上載了該劇集(僅第一集供免費欣賞),似是原汁原味,於是瞄了一眼,才勾起撰寫此文。

……..網絡空間未見有《婚外情》全片,只有預告片,另外亦找到那闋主題音樂(在此)

tvb_drama↑《不是冤家不聚頭》片頭,演員名單採用外國格式,
以「及」突顯沒有空間排於首位的馮寶寶。

 

火星任務的「的士夠格」

2015/10/18 at 4:14 a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光影絮言 | Leave a comment

…….最近家中有點事,日程大亂,大部分時間留家。這天趁時間罅隙,溜進戲院匆匆看罷一片,在區內選擇有限,跟大隊參與《火星任務》。

…….一齣逆境求生記,只是由無人荒島換到火星。當來到求存的最根本位置,那管什麼高科技,仍要還原基本步,由種植開始。當然,影片絕不反科技,懂種植仍源於主人公是植物學家。

…….如年前的《引力邊緣》(Gravity),中國的航天事業亦被入文,且兩次都成救助力量;中國電影市場的可能性實在太大,取悅為要,不能有所閃失。影片的走向屬意料之中,來到這一站才稍感意外,竟見高雄演出一角,在最後演員排名中亦佔顯著位置。

…….高雄大概要歸入七十年代的功夫影星,我至八十年代他首次參演電視劇《林沖》才認識。《火星任務》的主要演員如Matt Damon和Jessica Chastain,生於七十年代,片中懷了一趟那些年的舊,對的士夠格音樂致意(雖以取笑的語氣)。配上的幾闋舊作,熟悉的僅Donna Summer的《Hot Stuff》及ABBA的《Waterloo》。

disco music

……..我絕對願意認老,但七十年代我還處懵懂期,然而有些當時入耳的樂曲,仍留腦海某個記憶抽屜內,一拉開便原形畢露,如上述兩首歌。有一回和年齡相若的朋友談及少年時代所聽的歌,什麼《Ring My Bell》、《Funky Town》,雖然成長地方不同,所聽的歌卻相近,說起這些歌,大家「Kit」一聲笑出來,彷彿那是個笑話,正如《火星任務》的男主角也稱為壞品味。

…….當年隨《周末狂熱》成功,「的士夠格」風潮融入本土,出現什麼《油脂曱甴》,以至葉麗儀最初翻唱廣東歌的大碟,也弄出個「的士夠生」系列,雖然唱的亦非跳舞歌,整體感覺就是土氣的。

…….今天再聽上述的外語的士夠格歌曲,有某種親切感,感覺不太差呢。我從未進過的士高,沒有在上下燈光閃動的舞池起舞,那份親切只是童年回憶而已。

配樂師之逝:James Horner

2015/06/29 at 4:34 p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 Leave a comment

beautifulMind

…….音樂家James Horner(占士‧漢拿)於2015年6月22日,因飛機失事辭世,終年61歲。對音樂沒有認識,源於電影配樂,才認識到漢拿。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其電影配樂以糅合和唱及電子元素而著稱。

…….最早聽他炮製的影片配樂,想一想,大概是1989年的《光榮》(Glory)。當年在旺角百老匯看的,依稀記得那是好看的作品,對音樂我更入迷。他為影片編排出嘹亮的步操軍樂,混入如叩鐘的音效,情感悲壯,亦配合影片南北戰爭的時代背景。為此,當時花了點錢買下原聲盒帶,一如所有磁帶的命運,發霉收場,只能棄之。

…….另一齣有印象的,就是《異形續集》(Aliens),所謂有印象,不是音樂本身,此間甚至想像不起那音樂,反而是以電子合成器製造出緊湊的金屬敲擊音效,烘托眾人被異獸追迫的焦灼氣氛。漢拿和導演占士金馬倫多次合作,包括賣座片《鐵達尼號》,個人對該片談不上喜歡,當中的音樂亦沒有留在我心,當然,那主題曲因聽得太多,不由你不熟悉。

…….漢拿參與配樂的影片,數量頗多,查看片目,部分亦曾看過,但又說不上注意到其配樂,而真正驅使我買下其原聲唱片,僅一隻《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影片音樂以管弦樂編排,沒有電子音效,而最吸引我的,是甫開場一段混入和聲的段落,透着一抹夢幻意象,彷佛為影片奇節的內容埋下伏筆。

…….《有》片導演朗侯活費了一定心思剪裁和構築,為人物傳記加入奇情的佈局,戲是好看的,這亦加添了我買此唱片的動力。《有》片的配樂師已逝,而片中描寫的主人公John Nash伉儷,亦於今年5月23日因交通意外離世。

中樂演出與活着音樂

2014/03/08 at 3:51 am | Posted in 電影音樂 | 2 Comments

…….今年首個欣賞的香港藝術節節目,是香港中樂團的「樂旅中國VIII」。以往,曾聆聽港台現場直播中樂團演奏,印象深刻。多年來都想臨場一聽,但總錯失機會。今年終買了票,竟差點又錯過,猶幸最終能安坐大會堂音樂廳。

…….既是首次入場,選擇未必是恰當的,畢竟這系列已是第八回,但總歸有了經驗。絕對是外行,能夠聽已很高興,沒什麼看法。或許因聽過一些講者的見解,這次聽大合奏,就感到西方管弦樂的味道頗濃。樂團中弦樂手佔的比例不少,二胡和低音革胡的運用,讓我想起小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和想像中中樂的味道頗有分別。

lifetime_OST

…….近年,因訪問緣故,曾與彈奏琵琶的樂手傾談,同時,參與了一些講座,聽了研究者對中樂或戲曲演出的點滴意見,讓我對中樂在1949年後的一些變化留意多了。當中不乏指出,為配合大合奏,改革中樂樂器,反失了古典味道;亦有謂,以大合奏襯托戲曲演唱,捉錯用神,失掉戲曲突顯唱的韻味。

…….話雖如此,回家後仍有幾分意猶未盡。於是拿來趙季平的《活着》原聲碟又聽了一遍。樂曲淒婉而富感染力,趙為影片寫下簡單的主題音樂,以不同的編排演奏。編曲上中西新舊合璧,據介紹,指其運用了板胡和二胡。在聆聽過程中,這些樂器是明顯的,可謂主角,亦因而賦予樂曲一份幽傷的調子。事實上,部分中樂弦樂樂器奏出的音調,真有如泣如訴的味道。

Next Page »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