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語:香港佐敦金峰大廈

2024/03/29 at 12:54 a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縱然街道名稱今昔略有別,大家都有印象就是往日嘉禾戲院(後新寶戲院)對街的那幢樓宇。這一帶曾是戲院集中地,該廈旁為快樂,向尖沙咀方向走有倫敦,嘉禾那方還有華盛頓。大型戲院高懸廣告看板公告即日戲碼及不日巨獻,面向大道,對壘爭持。金峰大廈雖非戲院,期間也加入「戰團」,高懸的大牌氣勢迫人,不讓比鄰及對街的廣告畫專美,爭奪途人的視線。

  對那個位置的廣告看板印象尤深。當然,單純論德寶的出品,未必能霎時想起明晰的圖像,反而其旁邊側向彌敦道的位置,曾高懸「妙麗」的巨型廣告看板,圓形的看板採用了孔雀開屏的設計意念,搶眼得很。我從未內進妙麗中心遊走,純因家人關係,對品牌留下難忘印象。

  舒琪先生後來離開了德寶的宣傳崗位,但金峰大廈這列看板往後德寶仍租用。多年前,日本友人分享了若干在香港拍攝的舊照,便看到該處高懸起1989年4月公映的《神勇雙妹嘜》廣告畫,後來認識了繪畫戲院看板的甄卓岩,知悉此乃他的作品。

  佐敦、油麻地一帶仍人來人往,今天不免有寥落老舊之感,至於金峰大廈外牆的廣告看板依然雄據一隅。這天為拍攝其此間近照,前來探看,啊!原來大樓已易名「香港體檢中心」。

太子道嘉麗娜時裝店淺記

2023/03/02 at 1:49 p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電影宣傳 | 2 Comments

  2020年5月上載的〈太子道咖啡屋有落!〉一文,迄今仍經常位於點擊前列,據統計已有近四千次瀏覽。當年太子道大概屬時尚地帶。兩年多前聽前輩影人憶述初進國泰公司,正值公司辦喪事,賦閒無事就在咖啡屋向資深演員取經。如前貼指出光藝公司也在太子道,大概不難捕捉到謝賢、嘉玲的影蹤。

  1965年3月8日《華僑日報》一則關於嘉玲婚後近況的報導,提到她「開設在太子道的嘉蘭娜時裝店,已加緊裝飾,下月中旬將駿業宏開。」依稀印象,曾讀到她那名為「嘉玲閣」的時裝店比鄰咖啡屋,惜找不到相關文字。嘉玲的時裝店店名,媒體報導頗見歧異,1965年8月30日《工商晚報》一專欄指出:「對服裝興趣最濃厚的應首推嘉玲了……日來已經返回那間『綺年娜』服裝公司」。另有一份人物簡介指嘉玲曾「和林鳳合資經營美屋美容院,又獨資經營嘉麗娜時裝公司(已結束),經營均不如理想。」

↑「嘉麗娜」應較接近,同年關於該店贊助時裝表演的報導也用上「嘉麗娜」之名。1965年10月7日《華僑日報》報導:「南紅,莫愁,蕭芳芳,金霏為嘉玲邀請,明天參加(嘉)麗娜時裝店,瑞興公司,印尼航空公司合辦,在希爾頓酒店作時裝表演。」報導末段指表演共展出五十襲時裝,盡為嘉麗娜時裝店製造,「時裝設計師為嘉玲夫婿姚武麟」。

  上兩照片取自時裝表演翌日《華僑日報》的報導,攝下模特兒走天橋的倩影。從線上取得的複印照片很粗糙,人物面目模糊,上方圖依稀可辨蕭芳芳,約隱見背幕標示「瑞興時裝周」的英文字樣,下方圖的說明指左為蕭芳芳,右為莫愁。

  嘉玲於去年底辭世,後聽電台重播她十多年前受訪的錄音,談及昔日拍攝粵語片,沒有服裝指導,片中所穿的衣服多屬「着自己」,公司有些許服裝津貼。自言對時裝了解有限,惟有讀讀雜誌、看看電影,以作參考。可見粵語片中女角的綽約姿影,乃當時服裝潮流的鏡像,反照較上層的服裝品味。的確,她們穿的衣裳也夠花枝招展,即使是黑白片,但布料圖案、多樣化的材質,隔幕遠觀也夠耐人尋味。

←前述〈咖啡屋〉貼文,載電影《冷月離魂》(1966)截圖。片中李香琴、鄧碧雲先後到服裝店選購洋服,服裝是用硬紙皮盒盛載,甚具氣派。兩場戲採實景拍攝,地點為「法國時裝公司」。1967年12月30日報章載新聞稿指:「九龍太子道一四四號法國時裝公司,乃遠東時裝業之表表者,各欵新樣大衣,均由巴黎時裝中心設計,配合上海名師精工縫製,堪稱珠聯璧合。」從中透視時裝的過渡,既崇尚上海師傅的手工,亦追求西方潮流品味。時裝店與太子道259號的咖啡屋,大概相距不太遠吧!

方保羅的民國電影雜誌專書

2022/07/20 at 2:17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電影宣傳 | 4 Comments

  前文提到方保羅(Paul Fonoroff),大半年前搜尋資料時,找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網頁開設的專版,題為「The Paul Kendel Fonoroff Collection for Chinese Film Studies」。2015年,該校接收了方保羅逾七萬項藏品,收進C. 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令該館的中國電影研究資料藏品數量冠絕北美地區。藏品類型眾多,其羅列的數字所見:1950年前、後的期刊分別逾5900冊及4600冊,另有海報近4200張、逾2200套戲院大堂畫片、逾3300張戲院宣傳單張。

  目前,民國初年的出版物不少已電子化,供網上搜尋,接觸這些出版物大為便捷,雖則大多要登記及付費。方的藏品在該專頁公開,每一類型只有一款,如香港出版的《藝林》只選刊1937年第五期的封面,人物為諧星葉仁甫。能看的雖有限,但可綜合瀏覽,且具放大功能。

  2018年,方保羅出版了中國電影雜誌的專書(見下圖),指源起法國學者於2007年開始籌備的中國電影雜誌展覽,驅使他發展出此專書,除其藏品,亦結合若干中國收藏家的珍藏。書分四部分,粗略依循1921至1951年的時序,扼要撮出主旨,如「1932-1937年 紙頁與銀幕星光:雜誌與影業黃金期」。全書屬圖輯,每組圖另定標題,如男明星登上封面,或女星如胡蝶、李綺年芳蹤,以至導演孫瑜專頁。方在前言說,全書載逾五百個雜誌封面,呈現該期間中國文化、社會及政治的歷史關鍵時刻。

左:方保羅編著《Chinese Movie Magazines: From Charlie Chaplin to Chairman Mao, 1921-1951》封面,圖取自上海《明星》雜誌「《春之花》專號」(vol. 4 #3, 1936.2.16)封面,乃該片女角嚴月嫺咬着花兒的劇照。這「甫士」在那時挺常見;右:書封底的雜誌組圖,中下方也見咬花圖,那是白光的《玫瑰花開》,載新加坡《電影圈》雜誌(#161, 1950.9.15)。

↑這輯組圖介紹上海《銀星》雜誌富Art Deco風味的封面插畫,幾幅均出自萬氏兄弟手筆。左為萬古蟾畫作(#9, 1927.6.1),右則為萬籟鳴作品(#13, 1927.10.1)。萬氏兄弟戰後曾來港,於長城公司工作,一度開發本地製作的長篇動畫,惜只有初步構思和人物設計,未有成片。

↑書中以上海刊物為主,我倒覓尋港星影蹤。左:香港《影畫》雜誌(#3, 1937.8.1)載女星紫羅蘭泳裝照,不同層次的藍,美術上富心思。紫乃戰前一線女星,向以多才多藝姿態現身,尤善舞蹈,亦能唱戲,因戰前影片佚失,她遺留的作品少得近乎零;右頁為廣州《優游》雜誌(#36, 1937.5.1),這期標為「掩藏」,找來林妹妹以大草帽敝體營造香艷效果。同樣,因影片佚失,目前主要看到林戰後的影片,已屬配角;綜觀其戰前演出,不乏刁蠻角色,演技倒純熟自然。

↑續找港星痕跡。右為新加坡《電影圈》雜誌(#91, 1941.4.16)載譚蘭卿大頭照,宣傳1941年農曆新年在港公映的《紅粉佳人》,譚正是那紅粉佳人,合演情侶的是吳楚帆。譚年輕時外形已見豐滿圓潤,隨其正印花旦之身,晉影圈也屬主角位置。左頁右上的《白幔》電影月刊(13周年澳門版, 1940.8),原為廣州雜誌,暗黑的封面人物是路明。

↑女星總是封面焦點,難得有諧星蹤影。這頁聚焦「瘦猴」韓蘭根。左:上海《新華畫報》(vol. 4, #1, 1939.1.5)載《六十年後上海灘》(1938)的韓蘭根與劉繼群;右頁左頂端為上海《藝華畫報》(28年 #3, 1939.6.20),女扮男裝的是袁美雲,兩位諧是韓與關宏達,註為「《三集化身姑娘》特刊」;下方《青青電影》(vol. 5, #8, 1940.2.27)載韓與殷秀岑。

戲物:此情「紙袋」成追憶

2021/05/12 at 1:36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宣傳 | 4 Comments

  如此連環食字,時人所謂「實在很爛!」惟多少屬自身寫照,水平大抵如此,不得不自踩一番。農曆年前,舊同事獲悉影片發行公司整頓辦公室,有些剩餘影片紀念品要清。對方關照我,聞言當刻,心下一凜:早自定規則,家中物品宜去不宜進,但對方談及海報,想到十多年沒添新藏品,繼而心動。不想加重別人(及自己)的負荷,故着對方一張起兩張止,對方有心,仍為我添上兩個手挽紙袋紀念品。

左起:朋友贈我兩個手挽紙袋紀念品,款式一樣,影片海報式樣分別印於紙袋兩側。兩部舊片:《哈比人:荒谷魔龍》(2013年底在港公映)、《哥斯拉》(翌年中放映),我非此兩影片系列擁躉,後者曾在電視收看。片中哥斯拉碰上勁敵,某程度變成忠角,其敵手以吸收輻射物質為生,把核彈如美食般鯨吞,造型金屬化,礙於個人對所謂怪獸仍停留在舊式想像,實難代入。

  外邊世界究竟是怎個模樣,因隔幾重山,始終身在霧中。今天是否仍流行送贈電影紀念品作宣傳?不曉得。這兒是戲院誌,不禁想,這類紀念品似乎甚少直接在戲院派發,除非是成本較低如單張、明信片,可大量印製,人人有份,否則就只有從其他渠道發放,如有獎遊戲。九十年代,雜誌、網站不時辦這類遊戲,過後總有些「獎品」乏人問津,有心的舊同事便轉贈我,年年月月也集起不少,襟章、掛飾、鎖匙扣、記事簿、啤牌等,為紀念而紀念,特色欠奉,價值更不懂如何量度。

↑說來手挽紙袋還有點實用性,但通常捨不得用來載重物件,免弄破。這類紙袋收得很少,除這次一款,之前便只有另外兩個:《中華英雄》、《魔間行者》(Constantine),鄭伊健、奇洛里維斯,十幾廿年前的人與事。

  這些影片紀念品,一來相關電影的年期較新,以近十多年的戲為主,且西片較多,即使舊物店也興趣不大。我一直留下來,好端端的東西,不捨得棄,更大程度是念及舊同事的心意,對方總會集起一批才給我,收拾整理,加上海報,重甸甸的拿來拿去,始終很感謝。

  回到上述的食字題,所說「此情」,大抵是戀物情意結,甚麼都捨不得丟掉,來到今天,一把年紀,是時候去想如何處理。與上述舊同事閒聊間,對方亦談到近年決心「斷捨離」,但見海報精美,這次又破戒。個人而言,收藏物品的熱情已今非昔比,只成追憶;以往總愛先收起,想像他日會如何如何,現已沒多少個他日,得面對眼前。

五十年代初西片發行商

2020/08/26 at 2:09 a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1953年2月13日,是日為農曆年卅大除夕,報章刊出多家西片發行公司的聯合賀年廣告,除了所謂美國八大影片公司(環球、霍士、美高梅、派拉蒙、華納、哥倫比亞、雷電華及聯美),另有共和、萬國,以及發行歐洲片的聯法、Pathe Overseas(百代),還有發行英國片的蘭克、倫敦,以及菲力德。

↑1954年2月2日,是日年廿九,也是大除夕,各影片發行公司又刊出賀年廣告,但與上一年略有出入,去年的公司大多繼續參與,但少了蘭克、菲力德,多了金城。上方的宣傳語,更添古意:「眄銀壇之進步無疆兮,喜氣洋洋。祝影迷之春釐百福兮,長樂永康!

__不同年代,從事外語片發行的公司有別,我想了解,卻無線索,湊巧翻到這兩頁廣告,便留下參考。純求便捷,在廣告刊出的那一、兩個月翻查,既是新年時份,八大公司的美國片固然排山倒海而來,但其他公司發行的影片也不缺。

__以1954年1、2月間為例,本身亦為美國公司的共和,發行了《洪荒仙子》(Angel on the Amazon, 1948)、《慾海群雌》(A Perilous Journey, 1953),而聯法公司則有瑪丁嘉露演出、意大利和法國合拍的《春宵一刻值千金》(Adorable Creatures, 1952),同時,百代公司亦發行了意、法合拍的《四劍客與女間諜》(Milady and the Musketeers, 1952)及意大利片《一曲清歌醉幾回》(L’elisir d’amore),查看1955年1月,該公司發行了意大利、美國合拍的《迷宮奪美》(Mystery of the Black Jungle)。

__同期,尚有榮豐公司發行的法國片《艷陽春水驚鴻》(Une fille dans le soleil)、聯藝公司發行的《綠林怪傑》(Son of Belle Starr, 1953)。上述僅隨意查看,縱非名片,演員也缺號召力,但反映外語片市場挺蓬勃。對於非美國片,較難賣星光,一些未為觀眾熟悉的演員,發行商仍挖空心思找角度,像《迷宮奪美》介紹男主角力士柏加(Lex Barker)為「蓮娜端納現任丈夫健美小生」;而「歌舞喜劇」《一曲清歌醉幾回》倒老實,介紹諸位演出的女高音、男高音。

↑左二為1954年1月15日的廣告,右一則是1954年1月1日的。

__蘭克公司一直活躍,帶來眾多英國電影。戰後,港英政府要求戲院增加放映英國電影數量,更定限額,要求每年撥出一定日數放映英國片。惟英國片的普及度總亞於美國片,早前聽前輩分享,每年院商也為填滿「定額」而煩惱。

__回到五十年代,英國影業並不遜色,1954年1月15日這天,便有三部蘭克發行的影片廣告,包括百老匯、樂聲最後一天聯映《萬次新娘》(Always a Bride),並預告明天公映《師生之間》(Personal Affair),同日,利舞台、大世界放映其發行的《飛車艷史》(Genevieve)。這年1月1日,皇后、平安則以其發行的《壯志千秋》(Malta Story)慶祝元旦。該四片均為1953年的出品。

1940:綠野仙蹤在港公映

2013/07/25 at 6:35 a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wizardofoz→《綠野仙蹤》於1940年2月14日在香港公映(摘自當天的《大公報》)

  提到《綠野仙蹤》的色彩俗艷,想到以往戲院放映廣告那些「翡翠七彩」、「玻璃七彩」之類字眼,於是找找當年的廣告。

  1939年8月《綠野仙蹤》在美國公映,香港則在1940年2月14日首映,分別於香港的皇后和九龍的平安聯映。看《大公報》的廣告,找不到有關顏色的形容詞,反而片中的少女明星茱地嘉蘭,被描述為「玉喉雛鳳艷星」,電影則屬「彩色歌樂神話諧艷巨片」,「艷」在那個年代總是教人迷惑的。

  在僅有的英文句語中,找到一闋「In Glorious Technicolor!」,找尋同一天The China Mail的英文廣告,描述較多,如聲稱為「Screen’s Greatest Show of Shows」,更指出在半年內不會在香港地區重映;想起八、九十年代「半年內不會出錄影帶」的影片放映宣傳句語。

movie1942  沒有再探查往後半年《綠野仙蹤》的重映情況。翌年底,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淪陷時期,期間,電影確曾在戲院重映過。那是一個特別的景像--在日本人侵略管治下,美國電影竟然可以公映。

  淪陷時期言論自由被剥奪,單純從報章的廣告及報導所見,1942年看來還不算太嚴厲。當時影片放映有一定限制,但在1942年8月,報導指一些積存的美國片獲得解禁公映。

  最先,8月11日娛樂公映《月宮寶盒》(The Thief of Bagdad),稱為「戰後西片第一聲」(左圖)。同期推出的還有《大力水手》卡通、《風火島》(Typhoon)、《野人記三集》(Tarzan Escapes)、《新西遊記》(The Marx Bros Go West)。8月20日,《綠野仙蹤》在利舞台公映,之後平安映二輪。可見獲准公映的,都是一些神話、喜劇、兒童故事影片。然而這個寬鬆期甚短,跨入1943年,電影放映受嚴格限制,美國片一律禁映,獲准公映的西片寥寥無幾,如德國電影。

日本的電影宣傳單張

2013/07/15 at 3:03 p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外地戲院 | Leave a comment

poster_one↑(左)《戀戀風塵》單張在香港影迷百科購買,原海報採用圖中的泛黃單色照作主圖,相當漂亮;(中)這張《貧賤夫妻百事吉》(Small Time Crooks)較特別,沒見過類似版本,水彩畫雖優雅,但美國原版相對有趣,亦脗合影片調子;(右)市川準的《東尼瀧谷》,聚焦男女主角尾形一生及宮澤理惠,畫面比較冰冷,是否配合影片基調?

  一直稱呼它作電影海報,然而較「A4」紙章略為小的面積,稱作海報不太合適,對這類在日本街頭可以隨意索取的宣傳品,就喚作「電影單張」吧。這種說法是指十年八載之前,只曾到過日本兩次,還要是許多年前的舊事,物換星移,戲院的模樣亦萬化千變,近年是否仍印發這類單張,也不知曉。

  最初擁有這種單張,是買回來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旺角信和中心地庫的「影迷百科」,發售和電影有關的東西,因為喜歡《戀戀風塵》和《霧中風景》,於是費了點錢買下兩款小單張。後來才知這類單張在日本是免費取的,但話說回來,該店加上硬卡子托底,又套上膠袋,稍作包裝,加上派員越洋搜羅,生點兒利亦沒話可說。但這兩款小單張的設計實在不堪,原本的影片海報實在美得多。

  後來到日本旅歷,在街上、書店、唱片碟,隨意的亦拿了不少。對日本電影單張的興趣較大,但看來還是以外國電影的宣傳攻勢較凌厲,日本影片僅取得一丁點,大多數亦頗陌生,最終能看到影片的,還不過一兩齣而已。講開又講宣傳品,就在此分享一下。可惜,它沒有把我拉到當地的戲院,但又不能說它缺乏宣傳效力。

poster_two↑(左)塩田明彦的影片名叫《金絲雀》(Canary),以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作背景;(中)這張色彩繽紛的單張,認識的名字不少,如導演鈴木清順,演員沢田研二、永瀨正敏、樹木希林、江角真紀子,影片英文名為Pistol Opera,譯作《新殺之烙印》,據知舊的一齣是六十年代作品;(右)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頗喜歡這款海報。

宣傳品:平面光影回顧

2013/07/10 at 2:46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宣傳, 香港戲院/港島 | Leave a comment

cinearthouse_1↑1988年在影藝戲院取得的宣傳單張,介紹日本自主映畫新秀大展,
以及創造社發行的兩部電影:《亂世浮生》、《青春殘酷物語》。

  六、七月「電影節發燒友」舉行創造社發行影片回顧,一不離二,二不離三,前二文既談及,不如來個平面回顧,看該公司發行影片時發放的宣傳印刷品。

  記憶中,該公司在其成立七周年時,曾出版一本方形冊子宣傳品,但老找不到,信手只找到這幾張,都是八十年代的東西。日本自主映畫新秀大展是該公司和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合辦的放映活動,在影藝戲院舉行,是我首次接觸該公司和該中心的活動。

  當中只選擇了原名《魯賓遜家園》的《綠化樂土》,已忘記為何有這個選擇,印象中,我對《午後微風》的興趣好像還大一點。我看的一場在1988年11月27日早上十時半放映,印象很深,這一場只有三名觀眾,一度以為會取消。看罷,相當喜歡這部影片,對它隱於市的放逐故事頗有共鳴,而它流麗的影像亦讓人看得興奮,但觀眾實在少得可憐,或許周日早上十時半早場,是太早了一點。

  以下三張,《情書》一款可能仍藏在不少朋友手中。至於《我愛婆婆》的單張附有表格,填表寄回可獲免費戲票,以我一貫作風,大概沒有錯過。對這部來自非洲布吉納法索的電影實在沒多少印象,理應有看過的,仍記得其中一個小孩的名字給翻譯為「蘿蔔糕」。

cineartshowcase_1↑三張宣傳單張,左起:《情書》、《我愛婆婆》和《揚眉女子》,
都在影藝戲院取的。

西片譯名之「四字題」

2010/03/20 at 3:45 a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 4 Comments


↑1936年3月15日這天,東方戲院上映《雲冕霓裳》Top Hat,而娛樂戲院則上映《漁光春潮》Riffraff

  因為奧斯卡緣故,什麼「Oscar Goes to」電影專題(但大會今年改回用「The winner is」),就如年年一樣的「Be My Valentine」電影專題,適時現身。《綠里奇蹟》隨著專輯又再現身。沒有重看,偶然轉台,看到囚犯行刑前期望看一次電影的場面,陶醉在「Heaven, I am in Heaven…」的歌聲舞影中。

  2008年寫The Majestic,也曾提及這一段落。囚犯得到的最後禮物,是弗列雅士堤和珍姐羅渣士的Top Hat。當時只從網上搜尋影片譯名,找來找去只找到《禮帽》這譯名,惟有照用。不過,本地「畫意詩情」的宣傳大員,總不會想出此等味同嚼蠟的譯名,《禮帽》,多沉悶!

  原來混亂的資料中,其實有此片的譯名。1936年3月中一則剪報,當天東方戲院上映此片,當時譯作《雲冕霓裳》,情態撩人,果真心曠神怡。之前寫過1960年代的西片譯名,頗愛以七字句入題,無數詩詞佳句紛紛變身,中為洋用,音韻意境俱佳。再往前看,1940年代前後,西片的譯名似乎更愛以四字詞入題,突顯中文的簡潔有力,寫意寫情,雖則未必緊貼主題,但勝在鏗鏘悅耳,用字美妙,加上像霧又像花,挑起觀眾入場弄清楚的意欲。

  當然,時代劃分僅屬籠統之言,來到1960年代前後,就有過《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和《君子好逑》Marty(1955)。這裡純粹貪玩,抄錄十餘條:

01>Top Hat (1935)………………………………………雲冕霓裳
02>Gold Diggers of 1935 (1935)…………………………春滿瑤臺
03>Traveling Saleslady (1935)……………………秀色雄心
04>Strike Me Pink (1936)…………………………………桃李花開
05>Alexander’s Ragtime Band (1938)……………娛樂昇平
06>Bitter Sweet (1940)……………………………………血淚相思
07>Lady Hamilton (1941)…………………………………忠魂鵑血
08>Tycoon (1947)…………………………………….烈燄狂瀾
09>Blanche Fury (1948)…………………………………斷腸雲雨
10>The Stratton Story (1949)………………………淑女癡鸞
11>Neptune’s Daughter (1949)…………………………洛水神仙
12>Little Women (1949)……………………………..蘭閨玉女

一人有一冊《新華影訊》

2008/10/01 at 7:30 a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香港戲院/港島 | Leave a comment
Tags:

  新華戲院於1985年9月1日開業,首映《戲假情真》。戲院啟業已有派發《新華影訊》The Classics Magazine,當時身在澳門,自然取不著第一冊。

  來到香港,租住一間房,曾在房東一個雜物架底層瞄到這一冊創刊號如垃圾般扔在一側,不過,和房東關係麻麻,連借閱的意圖都沒有。

  不知道《新華影訊》於何時停發,手邊最後一冊是1993年春季,戲碼有《卓別靈傳》、《豪情蓋天》、《此情可問天》、《無名英雄》、《小學英雄傳》,那時新華已和普慶聯線,這些戲都前往普慶看。

  按季度出版的《新華影訊》,於戲院隨購票派發,一票一本,雖只是宣傳刊物,但製作尚且不俗,尤其早年,兼具一點評論文字。不知道合共出版過多少本,大概有朋友會儲起一套吧!自己僅有數本而已。


↑左起:1986年春季《征空先鋒》、1986年秋季《姊妹情深》、1988年夏季《籠中的女兒》(前譯《深閨怨》)


↑左起:1989年夏季《紐約故事》、1990年夏季《星光伴我心》、1993年春季《卓別靈傳》

Next Page »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