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遇:俄國方舟 → 創世紀

2019/08/23 at 1:57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九龍 | 3 Comments

←蘇古洛夫2002年作品《俄國方舟》,2019年在百老匯放映一場,譯名變了《創世紀》。

__幾條大型院線及個別戲院,不時辦本身的電影節,百老匯這夏季便密密加推。無心瀏覽下,見一張丁方小圖甚眼熟,不就是《俄國方舟》(Russian Ark)嗎?放大看,果然是。這是百老匯電影中心與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合作的「Jumping Frames 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節目。頗困惑選上這片,它與舞蹈的關係並不強烈。

__一晃眼16年過去,影片由過去的《俄國方舟》變成《創世紀》,是另一個困惑。刊於院線網頁的介紹文字,主要談內容,穿插了一句:「(侯爵和電影製片人)親眼見證到沙皇帝國令人驚訝的場景!然而他們的時間旅行是在單一而未刪節的電影鏡頭中展開,導致這兩人不禁陷入了一場熾熱又嘲諷的爭論中。」翻譯腔濃烈,頗繞口,缺了點光影戲味。

__於是讀讀2003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小冊內的文字,較為醒神,這樣說:「蘇古洛夫作其破天荒實驗,以手提高解像數碼攝影,全戲只用一鏡到底拍足九十五分鐘,創下影史新頁,遊走於如迷宮的博物館,攝影、演出、剪接、調度,皆匠心獨運。」

↑2003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訂票小冊。

__猶記16年前,就衝着這幾句話便買下戲票,資深名導勇探數碼拍攝領域,教人肅然致敬,且藉科技攝影創造菲林拍攝難成就的「一鏡到底」。來到今天,這項創舉似乎已不值得提及,至少在戲院的簡介便沒有細道。可是,這的確是影片的特色,當時影片的製作特輯也命名《In One Breath》。

__另一個晃眼已是26年前,首次衝出亞洲旅遊,跟隨朋友到聖彼得堡,必然一訪龐然的隱士盧博物館(冬宮)。2014年出版的拙作《光影戲遊》亦提到這次旅程,並連結到2003年看《俄國方舟》的經歷。

__2003年,當時是蓋着口罩看的一場電影,並非要掩蓋臉孔免被認出,而是「沙士」,建基於為他人着想,希望疫情早點受控,大家都為維護這城市盡力。當時《俄國方舟》共放映三場,我卻選在尖沙咀的新港戲院看,是地面細小的(1)號院,儼如試片室,加上口罩讓一呼一吸間的水蒸氣聚滿眼鏡片,鬆鬆朦朦下看,仍為之傾倒。影片曾在有線電視播映,雖錄影下來,但畫質頗壞,一直沒重溫,難得再在戲院放映。

3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1. 隱士廬博物館,記得小時候讀者文摘曾有專文介紹。讀者文摘譯作遁庵。

    新港戲院只去過大院,印象模糊,只記得銀幕比較窄。利用商場舖位改建為戲院者,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盧利滿

    • 謝謝分享,譯作「遁庵」頗特別。
      又,新港大院相當窄長,若坐於較後的位置,銀幕看來便很細小。

      • 那時讀者文摘中文版主編為林太乙女士,林語堂的女兒。/盧利滿


Leave a comment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