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舞台最後一場戲

2009/12/15 at 2:19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港島 | 5 Comments

 
↑載於雜誌的插圖,記錄香港大舞台曾舉辦的放映活動。

  說「隱世書店的戲院小發現」,畢竟是「那番乍砂」之舉,把題外話和主題拉扯一下。在學津書店找到一冊1988年第10期的《博益月刊》,內有「香港城市懷舊篇」特輯,載有羅卡的影人影事舊話,其中一節「最後一場電影」,話說當年短暫經營藝術戲院的始末。

  一)位於上環的恆星戲院。他指出,於1971年,永熹影業公司老闆莫玄熹先生和合顆人投得上環行將拆卸的新世界戲院,並易名「恆星」,以圖發展為專映高格調電影的戲院,羅卡受聘擔任戲院的宣傳工作,重開之初的數個月,搞得頗有聲勢,曾先後放映《異鄉人》、《砂丘之女》和波蘭片《法魯王》,但敵不過戲院位置欠佳、固有形象難改,加上片源所限,還有股東之間的意見不合,莫先生終退出,戲院亦變成「聯線艇仔戲院」。

  二)位於今天灣仔合和中心原址的「香港大舞台」。羅卡指出,莫玄熹仍希望找到一間合適的戲院再次大展拳腳,終在1976年,聯繫到行將拆卸的香港大舞台,並糾合劉天賜、鄧偉雄、汪海珊和羅卡本人,實行過其戲院東主癮。他形容,當時該院已被行家視為「大棺材」,上座率低屬死症,他們花過一番力,以圖建立一間街坊藝術戲院。「開幕之初上映黑澤明的《紅鬍子》足本,繼之以《聰明狗走天涯》,其後陸續推出諸如大島渚的《儀式》、杜魯褔的《偷吻》、《婚姻生活》,以及一系列專題電影展。」不過還是無以為繼,他記得在一個氣溫僅攝氏四度的早上,十點半早場安排放映《婚姻生活》,只有一人購票,最終「在道歉下退票」。

  「大舞台關門的最後一晚,為留個美好的印象,特別選映波丹諾維奇的Last Picture Show作為最後一場電影。是夜九點半場,不少有心捧場客聞風而至,上座冷清得甚有氣氛,眾人屏息靜氣欣賞完這場告別之作。」羅卡最後記述。

  估計羅卡憑記憶撰寫該文,詳細日期未有明確記下,有關該院的資料,可參看此

香港大舞台 Hong Kong Grand Theatre
座位總數:1,243

5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1. 香港大舞台的位置屬死症。夜晚散場後要經橫街才回到灣仔的鬧區,以前那些橫街,尤其是春園街真是生人勿近。

  2. 我在香港大舞台看過赤鬍子。小學時常隨先父到大舞台看粵語片。五年中學每天四次路經大舞台。

  3. 很少於晚上走過皇后大道東, 也許現在仍屬於較靜的地段, 同樣, 由電車路前往, 依然要穿過窄小橫街.

  4. 小弟1981年移民西營盤前住灣仔。清楚知道晚上連接皇后大道東與電車路的橫街,不是店鋪關上門,路上空無一人,就是龍蛇混雜,十分怕人,特別是春園街,晚上簡直生人勿近。近年潮流興懷舊,才將春園街、龍門大酒樓美化。小弟以前住灣仔,父母絕對不會帶我們到龍門飲茶。小弟也不會去,寧可到雙喜受茶博士的氣[不是熟客,可以十五廿分鐘也不理你]。
    香港大舞台的位置,死症,無得救。

  5. […]   先不論講談內容,單看陣容,已勾起不少八、九十年代的舊憶,那時偶然亦會參與兩位講者的講座,而兩位講者到今天仍活躍於推廣電影文化。影後談的內容,一拉拉到較八十年代更遠,包括遠溯七十年代以還,永熹影業的莫玄熹先生發行藝術電影的努力,先後在恆星、京都和香港大舞台放映,另一是安樂的江志文先生經營的新華戲院。上述事件本網誌亦曾有過淺淺的記述。(可點擊上述戲院名) […]


Leave a comment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