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海城百老匯 不嫌隔

2007/04/06 at 10:57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九龍 | 30 Comments

  有次探訪一位影評人,他說現在很少上戲院,實在怕了周圍的滋擾。

  這陣子,不時想起多年前這位人士說的這句話。

  百老匯電影中心理應是愛電影人士的聚腳點,可惜也成為「滋擾」的聚腳點,當然,也許是我「幸運」,剛剛遇著啱啱,接連坐在愛閒聊的人士身旁。這天兩位人士已遲了十多分鐘才進場,也許一下子要理清銀幕所為何事,討論便展開,料不到《魔間迷宮》令他們十分恐慌及不安,交談瑟縮掩臉交談,更不時啟動光亮大屏幕手機看時間--但願快點散場,原來也是我所想的。

  不知道要是能專心一點,我會否喜愛上《魔間迷宮》,但周遭環境的滋擾,的確令影片的可看度下降,隔天在奧海城百老匯,幸運的大家都專心看戲,不知是否受這影響,《尋找快樂的故事》是一次舒服的經驗。

  每當提起奧海城百老匯,十九會立刻收到緊皺眉頭的回應:咁遠!咁隔涉。

  其實,我頗喜歡奧海城百老匯,不嫌它偏僻。

olympia.jpg
↑奧海城百老匯放映廳有舒適的空間感。

  作為屯門出來的觀眾,這兒算不上隔,但感覺上還是轉折的。因為這一點轉折,它開業了一段時間也未曾光顧。

  在褪了色的百老匯戲票堆中尋找,最早的奧海城戲票是2002年8月某天看《驚兆》;印象最深的,應是2003年,「沙士」陰霾下,戲院成了某種危險地帶。相信票房確跌得驚人,這年,奧海城的早場票價竟降至25元,此後,周末日早上不時都現身奧海城,那管是10時的場次,況且散場後上班,時間剛剛好。

  奧海城合共6院,每一間大概有座位二百餘,大小相若。座位不算太多,但空間感卻相當充裕,無論通道、樓底,以至行與行的距離,都相當闊落,舒緩不逼。銀幕比例亦適中,坐於中間位置,已有能享受廣闊的銀幕影像。

  不過,既是很多人眼中的「隔涉」區域,有多少人樂於拐過來看戲?不知它的總體票房表現如何,但這陣子,卻感到有點甚麼在隱隱然郁動著,首先是書店結束,變成了餐廳。很可惜的一次變身,也許是租金收入的考慮;其次,就在放映前進場的,不設領位服務,當然,那不是大問題,難不到大部份觀眾,我卻想,是否涉及營運成本,要減省人手?

  縱然經濟唱好,但戲院這門生意,前面始終並非康莊大道,未來將繼續壓縮,變成某種偶一為之的特殊娛樂。

30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1. 奧海城百老滙其實幾好坐, 又容易買飛, 不過真係幾隔涉, 我應該都係去咗兩三次.

  2. 原來BC很滋擾,唔,收到了。幸好我看戲多是獨家村,應該不會對別人構成滋擾。

    屯門出奧海城,現在也算方便,坐西鐵去南昌(忘了是哪一站轉),雖然有點怪,兜個大圈經元朗出市區。

    在紐約看電影,不設劃位,不用帶位,大家任坐。好處是任坐,壞處是隨時無位坐或要分開來坐。

    奧海城是近年發展的「豪宅」區(豪宅區的首要條件是隔涉,第二是大家花得豪買的住宅)),附近還有central park(!!!)。我只是探朋友時去過一次,覺得現在的樓都差不多,商場大同小異。

  3. 區外人感覺隔涉,住在附近者則為近便也。其實,地鐵站沿線之戲院,交通已甚便利。

    地鐵、海底隧道前之日子,交通才真的不便。

    上世紀六十年代,倘家住灣仔,想到麗聲[舉例而言]看電影,要先坐電車到中環,再坐天星小輪渡海,再乘巴士前往[或坐油麻地小輪到旺角,再步行前往]。你看,多不方便啊!

    今天,港島區最隔涉之戲院,應為數碼港之百老匯也。

  4. To 鬼茂
    對你來說, 我想簡直係遠. 而且附近商場亦沒有甚麼特別, 除了TVB不時在這兒搞直播節目. 若果去開旺角而又想睇戲的話, 坐一程短途巴士便可到達, 尚算適中.

    To readandeat
    有關bc的滋擾, 我想是自己較「幸運」, 不能以偏蓋全, 反而當我有這種反應, 我都不時反問, 是否自己太麻煩、太腌尖, 畢竟我都明那兒是公眾場所.

    原來你人在紐約, 幾年前旅遊紐約, 亦有在當地看電影, 有一次在正場前放的介紹片竟多達七、八套, 相當大贈送.

    有關香港的豪宅, 我是完全不認識的. 只覺得不斷標高, 太高太高了, 當這邊廂力爭保留舊建築時, 那邊廂一幢幢超高樓宇出現, 令市容景觀十分古怪. 反而豪宅的選址有點莫名, 最近美孚便有一排估係豪宅出現, 緊貼美孚新邨, 但高出兩三倍, 不過它另一側卻是公共屋邨, 不遠處則有廠廈.

  5. To David
    你寫的路線, 我們現在簡直沒法子想像, 要是那樣轉折, 大抵不會看了, 特別現在大家慣了利便. 記得在舊公司, 下班都會走一段路到街口轉彎處乘巴士, 有回竟見到一位同事乘小巴前來, 原來那一小段路對方都覺得走太遠路了.

    1977年第一次到香港, 由當時的港澳碼頭乘巴士過海去觀塘, 因那時正興建地鐵, 交通十分擠塞, 差不多花了個半鐘才去到, 一想起在香港乘車, 頭都痛.

    雖然很想去一回數碼港, 就因為要過海再轉車, 一直擱著, 由我家前往, 單交通費都差不多可以看多一套戲.

  6. To David:
    我小時候過年時去港島東區拜年,那時還沒有地鐵。要先坐一個多小時小巴去九龍,然後轉乘102過海﹐然後是另一個小時的車程,覺得真是太遠。感謝地鐵和西鐵﹗

    To版主:
    紐約(曼哈頓)的戲票很貴,不知你是什麼時候去紐約的。我初來時,戲票是US$9.25,已覺得很貴,當時還笑說,這樣貴,十元也不用找。結果轉眼幾年已加到$11。除非是很好的電影,否則不會入曼哈頓的戲院了。我比較支持曼哈頓以外的電影院,好像大家支持元朗和粉嶺一樣,票價較便宜,US$6一張,學生票US$5。星期三下午五時前更有特惠票。

  7. 過海隧道落成通車前,除了上班、探訪親朋外,一般人很少過海,因交通實在不便!

    若想由港島到元朗遊玩,路途之遙遠,簡直嚇怕人!

    那時候,九龍人多在九龍的戲院看電影,港島人多在港島區的戲院看電影,楚河漢界!職是之故,九龍區的戲院,生意永遠比港島區的好!若是西片院線,港島區的戲院經常給九龍的牽制,即使票房跌至落畫金額,仍要捱下去!

    今天,家住港島,往沙田看電影也不是太遠呢!

  8. 數碼港我都去過. 那次是行山上山頂, 又從山頂行落薄扶林, 見有時間, 便落數碼港看看. 那戲院頗舒適, 最重要是超級容易買飛, 我還記得那時是看生化危機第2集, 全院不超過20人. 除了戲院, 其實整個商場都很吉, 我想, 拍[28日後]也不用特意清場.

  9. 20人……大家試過入場時只有一個人嗎?

  10. To 鬼茂
    我想, 終會去一回數碼港, 其實, 20位觀眾都不算太少, 我最少的紀錄是連我在內共3人.

    To David
    我想自己都是不錯的寫照, 以往每天都由屯門往柴灣上班, 可謂天天穿梭港九新界.

    To readandeat
    到紐約旅遊的年份是1998年秋, 那回去了3間戲院看戲, 都在曼克頓, 翻查舊票, 其中在Lincoln Square的Sony Theatres看了American History X (港譯「野獸良民」), 票價為$9.

  11. 小弟家住西營盤,曾經往天水圍上班,每天出門和旅行無異!

  12. To David:
    想當年我由屯門到港島東區上班,那時尚未有西隧,要先去荃灣轉地鐵,真的感到坐車很累,所以後來搬了去東區。在市區去天水圍上班,不錯哩,坐車肯定有位坐。有一疑問:天水圍竟然有職位可供區外人做?

    To 版主:
    那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了。紐約的物價只升不降。遊客一般集中在曼哈頓活動,不會到其他區。Lincoln Center的戲院我也見過,那次是看中文報紙派的免費票:陳凱歌的”Together”。幸好早點去排隊入場,否則有票也沒有座位。

    我最少觀眾的紀錄是兩個人(連我在內,我想那一位也是人吧),地點:天水圍百老滙,電影:日本片《死國》,當天天氣:三號風球下風雨交加。

  13. 我都住西環, 舊太平戲院對面; 可惜遲出世, 早變住宅了。

    石塘嘴到奧海城的話其實方便,一程巴士 15 分鐘就到,比中環更快。

    看戲不被騷擾,其實 Palace IFC 都不錯的。不過看動畫的話,要忍受外籍小孩比較活躍了。

  14. 看了閣下的戲院誌很久,差不多由上年9月至今,很欣賞網主你將過往到舊戲院看戲的經驗跟大家分享,真的很難得,尤其是對我這些80年代初出生,仍然有機會經歷由大戲院變成迷你戲院的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其實一直也想貼文章在此,不過很多時都很忙碌,沒有心情詳細描述。不過這一次真的不可以不回應一下有關「包場」的經驗!

    我唯一一次「包場」睇戲的經驗是在1997年4月,當時復活節學校假期本來約了朋友到灣仔天樂里附近的「南洋戲院」(南洋酒店內,已經結業多年)睇「陰陽路」第一集,我還記得那時是落畫前的一兩天。

    但我的朋友臨時「甩底」,於是我在想是否應該一個人看這部鬼片,因為當日我本來想看兩點半場,以這樣的時間加這樣的戲院組合,我當時直覺認為很可能得我一個人看。

    於是我去了票房看看畫飛阿姐手上的人手畫飛表有否其他人購買這一場的戲飛。當時南洋是分為1、2院的設計(不過我不肯定是大院分開樓座、堂座,還是兩間獨立小影院)。而當時1院是放映「陰陽路」,2院是放映有伍詠薇主演的「完全摧花手冊」,當時畫飛阿姐還向我說有人睇「陰陽路」,一定唔使「包場」。

    點知當看更伯伯引領在大堂等候的入場人士時,我才發現除了我之外,其餘大約10名男士 (老中青均有)竟然全部同一方向地走向2院,這時我心知不妙,他們應該是買1院飛,往2院看的人呢!

    於是那一場戲全程只有我一個人看,除了開場前和散場出現過的帶位阿姐之外。

    最好笑還是散場時帶位阿姐和我的對話…

    姐:「細路你都好大膽喎,一個人睇呢d戲」
    我:「我入場前見到有人買1 院飛,以為有人陪」
    姐:「呢間戲院d飛一向亂畫亂買亂錯,d人成日買1院飛,往2院看,有d仲兩院之間邊走邊看」
    我:「咁剛才那些人為什麼不買2院飛呢,他們沒有兩邊走啊」
    姐:「梗係怕俾人知啦,睇埋d三級片,(阿姐誤會「完全摧花手冊」是三級片呢)所以咪買1 院飛,不過你都叻仔,一個人睇都唔驚,我剛才坐最後一行睇,睇睇下都有d寒意……」

    我聽完之後都唔知應該驚定笑!

    P.S.有無朋友可以查下「南洋戲院」的歷史資料呢?THANKS…

  15. [舊]南洋戲院1966年4月1日開幕,首映”甲午風雲”。

    [新]南洋戲院為兩院設計。

  16. 只得小貓三四隻的話,我真的怕怕,不敢入場.
    你們看的,只一人,只三人,是何戲呢?太冷門?還是將落幕?

  17. 20人之所以少,是因為其他戲院都爆。
    我入場最少觀眾的那一次,也是連我在內得3個人,看的是28日後,所以影片初段,拍空無一人的倫敦時,跟戲院的氣氛異曲同工,所以我記得當時我都有d心寒。

  18. 【補充】
    我幾乎包場看的電影是日本恐怖片,演員有栗山千明(《標殺令》裡著校服的女殺手。當時宣傳號稱是日本有史最恐怖的電影。

    那天剛好打風,三號風球下,一時無聊去看這套戲。心想:打風最好去戲院看戲。

    買票時我先看有什麼座位剩下來,怎料賣票員沒問我要什麼座位,已馬上給我印了票。我還很認真地問:這是打風時的規矩嗎?她沒有答。

    我已覺得環境有點怪。戲院的帶位員也沒有意思給我帶位,還陰陰嘴笑(可能是我的心理作用)。我心想:沒有理由不入去。於是硬著頭皮入場。

    入場時已播完廣告,全院一片漆黑。我環顧全院,不是吧﹗只有我一人﹗﹗

    待我定神時,忽然看見全場(分三排)中間一排中間正中一個座位上,竟然坐著一個長髮女子。真真大整蠱﹗

    於是我走過去,坐在她正後面。她還轉過頭來看我一眼。我看見她髮鬢上插了一朵花型髮飾。心想:我有雨傘在手,不用怕。

    結果全場戲,上半部時間我都花在台下,下半部才能集中精神看。看完後,我覺得這套戲一點也不恐怖。

  19. 得一個人都放映,德政。

    據聞,昔日邱德根的戲院,不夠指定的入場人數,寧可退票,不放映。

  20. 我都想他退票。驚足半場。

  21. To readandeat
    西隧建成, 中環往小西灣亦有快速的788線, 但我上班仍用最原始的巴士加地鐵方式, 因為比較省錢, 賠上的就是時間, 想想是可怕的, 我一周上班6天, 合共的來回乘車時間迫近24小時, 差不多每周失去了一天.

    我是典型遊客, 那次都留在曼克頓, 顯然紐約還有其他大區有待發掘, 縱然電影中這些區總被描寫成很駭人似的.

    聞說颳八號風球日子, 戲院是最暢旺的. 你描述的幕下「死國」環境, 可謂現場感十足, 特別是女觀眾回頭一幕, 要是在放映過程中她回頭, 只有頭部轉動……

    To Don Quijote
    原來西環有車去奧海城, 而且15分鐘就到, 相當高速, 好過乘的士, 說真的, 本地的巴士路線非常體貼.

    我是喜歡IFC的, 可惜對我來說它較遠, 而且座位少, 易爆滿, 以往在港島上班, 我會早一天去買票, 現在遠離港島, 不能特意預早去買票, 翌日又特意過海去看戲, 要不然車費比票價還貴. (個人問題, 沒試過上網買票)

    IFC有早場特價, 住在西區的你, 大抵較方便享受到這些優惠.

    To 泡沫人
    觀眾太少的場次, 的確好像缺了點甚麼似的, 尤其看熱鬧的娛樂電影.

    想體會冷清的感覺, 相信入任何一間舊戲院就行; 不過, 戲院愈來愈細, 又好像愈來愈講求私人感覺, 十餘廿人的座位數可能成為趨勢.

    To 鬼茂
    如此這般的現場感, 直逼所謂4D效果.

    To David
    我有舊同事當年在百麗殿 (或寶麗宮), 就因觀眾太少 (好似3至4個左右), 結果沒有放映.

  22. To Jerry
    謝謝你的分享, 很有趣的經驗. 當一間戲院的經營情況到了這種地步, 完全理解「你鍾意點就點」的狀況. 意外的倒是, 「陰陽路」頭一兩集應該還可以的, 竟敵不過「完全摧花手冊」。

    謝謝David提供南洋戲院的資料.

    要不是Jerry的分享, 這裡或沒有機會談南洋, 因為我從未去過這戲院看電影.

    手頭上只有小量南洋戲院的資料, 亦抄錄如下:

    [舊]南洋戲院座位數
    堂座: 672. 樓座: 425

    [新]南洋戲院
    開幕日: 1992年4月
    座位數: 1院352; 2院374

  23. [舊]南洋戲院1988年12月31日最後一天營業,上映”黑太陽731″。

    [舊]南洋開幕初期,因有贈券,看過多次長城、鳳凰的電影。67年暴動後,有一段時間沒有去了。

    我記得,杜魯福的”野孩子”就是在[舊]南洋看。

    [舊]南洋的銀幕和戲院大小有點不符比例,太闊太高了。六十年代興建的戲院,不少都有這毛病,早兩年重建開幕的[新]娛樂就有這弊端,有口皆”悲”。

  24. 懷念上水的行樂戲院,因為這戲院陪伴我渡過童年,結業時前座票價還是HK$4.0,看戲時地下突然會有老鼠走過。

    有沒有人知道各戲院的鬼故傳聞,有的話請講來聽聽…

  25. 這兒都有好些新界北區的朋友, 也許和市區有一段距離, 到區內看戲的次數相對多, 似乎記憶都特別深.

    有老鼠走來走去的場地, 也許比見鬼更可怖.

    現在上水都沒有戲院了, 舊的我亦沒有光顧過. 記得1990年代中期, 有次在上水工作, 見一間古舊的戲院(忘記名字), 心想一定很有特色, 改天定然要來看一部戲, 否則它應不會維持得很久, 很多事就是這樣耽擱下, 結果就錯過了.

  26. 應該是行樂.

  27. 謝謝.

    上水出現了好些新屋苑新商場, 但拐進商廈後面的平房舊區, 彷彿進了另一個時空, 感覺很特別.

    行樂原址石湖墟新康街, 有空會拐去看看現是怎個模樣.

  28. 奧海城百老匯給我的記憶, 也是隔, 但卻是隔音好差.
    記得對上一次去此戲院, 是看《愛你把幾火》, 整間院得4個觀眾, 本來咁樣人少少睇戲最正.
    只可惜, 《愛》片文場多, 隔壁正做《星戰前傳III》, 睇到我想專心都難…

  29. 我在該院幸而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反而在其他綜合式戲院則碰到過, 的確, 尤其碰上文藝片, 鄰院的強勁轟炸恍如不停響起的悶雷. 相信你那場戲, 觀眾才是「把幾火」.

  30. 往昔,隔音差的戲院,可以聽到街上的巿聲.拆卸前的[舊]利舞台就有這弊病.


Leave a comment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