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朱慶祥師傅訪問

2018/01/21 at 2:35 am | Posted in 粵劇戲曲 | 2 Comments

…….我雖是粵劇門外漢,對朱慶祥師傅卻早有聽聞。1987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推出戲曲電影回顧,相關特刊節錄第11期《文美月刊》(1978年2月)朱師傅的訪問文章,讓讀者多了解棚面師傅的工作。該特刊訪問了撰曲人李願聞、龐秋華及梁山人,惟朱師傅僅摘錄舊文,沒有再訪。

…….查閱《文美月刊》內〈粵劇的幕後英雄--訪棚面朱慶祥師父〉一文,由小思、阿慧、顧耳、川停、瞿明訪問。現摘錄若干頗富趣味的段落:

→原刊《文美月刊》朱師傅照片。

……棚面,從前叫做八音,共有八個人,是搞音樂的,就是粵劇的伴奏樂隊。傳統的棚面,全是用中國樂器,清末民初的時候,粵劇藝人朱次伯嘗試用西洋的喉管和梵亞鈴來伴奏,覺得效果不錯,以後粵劇的棚面就分成了中樂和西樂兩部份。中樂部份的領導人叫做「掌板」,由他起鑼鼓……西樂部份的領導人是梵亞鈴手,叫做「頭架」,是為演員演唱伴奏的主要樂器,其他如喉管、色士風等都是「下架」,在音量的強、弱,節拍的快慢,都由頭架指揮。……

……我們設計雛鳳鳴的樂曲,時常正線反線互用,這就是受了西洋音樂的轉調的影響。……通常演唱梆黃用中樂器混合伴奏,但唱小曲,如〈春江花月夜〉的時候,便用純中樂伴奏,因為比較切合曲文的情緒和氣氛。……

……唐滌生主要是編劇情和寫曲詞,至於音樂,則由老倌、棚面和他一起討論,演習,研究然後決定。音樂設計的工作,主要由棚面來做,通常是唐滌生寫好了曲詞,我們來譜曲,或者我們選好了曲牌,請他填詞,我們告訴他那裏要平聲字,那裏要仄聲字。唐滌生本身並不會讀譜。……

……(運用的小曲)有些是傳統曲調,如〈春江花月夜〉;有些是從別的劇種借來改編的,如潮州〈昭君怨〉;也有好些是自己創作的。如《辭郎洲》送別一場的小曲,就是創作的。……

……(一齣粵劇)未演出之前,總是先講戲。編劇、大老倌、提場、樂師都參加。講甚麼呢?講很多東西。劇情合不合理?曲詞通不通順,有沒有把宋朝的詩句套用到寫唐朝的劇本中?曲牌用得適合嗎?文場會不會太多?悶不悶?武場夠不夠?甚至佈景的設計,演員換戲服的時間夠不夠都要考慮到。

九旬朱師傅粵樂緣聚

2018/01/16 at 2:48 pm | Posted in 粵劇戲曲 | Leave a comment

↑首部分由王氏昆仲講解演唱。王勝泉(左立者)握梵鈴拍和,王勝焜(右)示範演唱,此幕選唱《梁祝恨史》的〈願為蝴蝶繞孤墳〉。

…….去年11月,出席於香港公開大學賽馬會綜藝廳舉行的「粵劇曲藝縱橫談」講座,獲益良多。活動亮點之一是邀來年屆九旬的朱慶祥師傅主講。猶記2016年該校已邀朱師傅辦講座,湊巧那天已購票看薛覺先的電影及參與同場的講座,嘆句緣慳。是次講座,觀眾反應踴躍,且多屬曲藝愛好者,我這位比門外漢站得更外圍的無知小輩,應屬場內的小數。

…….講座先由粵曲音樂家王勝泉、王勝焜先生主講,台下既同聲同氣,他們亦單刀直入,即以實例介紹粵曲音樂與演唱。王氏昆仲乃朱師傅的徒弟,王勝泉介紹之餘,並拉奏梵鈴,聯同現場樂手拍和王勝焜演唱,把解說形象化。然後再請朱慶祥師傅登場。縱已年長,朱師傅精神健旺,自行步上舞台,無論憶往或分享多年心得,記憶力佳,且條理清晰。

…….朱師傅於1939年初任棚面「頭架」,歷年與不少名伶合作,由舞台到電影皆有參與。這天他帶來老照片話當年,如1954年7月11日,與紅線女及劇團成員的留影,帶出當年前往大馬、星洲及越南獻藝的舊事。另外,六十年代初他參與了娛樂唱片公司灌錄任白戲寶唱片,包括1960年的《帝女花》、1962年的《再世紅梅記》及1963年的《紫釵記》。朱氏憶述:「當時尹自重(音樂家)已去了美國,劉東(娛樂唱片老闆)要求我玩多點風格。」王勝泉據知唱片在教堂灌錄,且「一剔過」,對當時樂手與演唱者的造詣大為佩服。

…….上述舊憶僅屬淺談,沒有細道,但提及的幾個人物與場景,已夠引人入勝。講座的重點依然是曲藝,朱師傅還即場奏起古樂器,拍和他的年輕學生獻唱。(左圖)對現場觀眾而言,最難得是有機會即場請教,講者更請聽眾上台試唱,給予意見。一位女士便先後以子喉及平喉唱了一小段「滾花」,朱師傅指點後,仍陶醉於此短短的樂段:「滾花真係一個好大的藝術。」

…….作為無知的聽眾,現時看粵劇,只能品味歌詞,對演唱的格式如「滾花」、「木魚」、「南音」等,未有能力細賞,但聽他們解說仍感趣味。坊間常謂推動粵劇,除開拓場地、演出者的傳承外,其實觀眾也要指導;表演場內,與舞台相對的是偌大的觀眾席,觀眾的欣賞能力也是重要一環,是次講座正希望提升聽眾的欣賞水平。當天,講者也帶出若干專業的見解,像粵劇演出現場配以唱詞字幕,朱師傅認為窒礙了演唱者發揮,因為粵劇唱者與拍和樂手應要有機配合,視情況而變動,字幕卻把他們框限,生怕別人誤以為唱錯歌詞,致令演唱者綁手綁腳。聽罷又多了一個觀賞角度。

走過17 踏進18

2018/01/03 at 3:57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6 Comments

↑家中仍用這款傳統又趣緻的「通勝日曆」;《飛夢奇緣》CD反光層全剝落,現出碟面文字;盧冠廷的《小鎮》黑膠碟購於1991年,保存完好;喜獲陳國平的吉他音樂集《Diary & Dreams》;僅用了六年,不願相機純因電池問題而報銷。

…….新年伊始,延續過往11年,寫下回顧與展望的片言隻語。已是11年,半年後這網誌亦達12年了,雖然近年上載不頻,內容亦缺系統,尚且美其名堅持下去。

…….少年時代,每屆新舊年交替,都認真地在本子寫下萬語千言回顧。聖誕新年期間,適值長假接考試,心情忐忑,一事無成的感概不期然湧至,當然最後仍希望「做得更好」。幾十年過去,情景未變,空有希望,心態終歸要轉,明白資質平庸,無條件強求,隨順吧。

…….人生走了近半世紀,得為終站做準備,去年嘗試整頓家中雜物並移除,惜進度慢,今年要努力。減以外,也從源頭入手,避免加。我不愛購物,今天對擁有物品的意欲更低。但上半年因撰作拙著《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於是整理及聆聽舊唱片,也買進一點新的舊唱片,包括黑膠碟。

…….收藏的唱片有限,聆聽的次數亦稀,此間檢視,驚見部分CD異變,塗層脫落,《飛夢奇緣》(Arizona Dream)原聲碟尤慘烈,反光物料全消失。面對此境,無法搶救。這年也買了些許黑膠碟,不太難找,至於碰上甚麼貨,得靠運氣。拿起黑膠碟,回想少年時代在澳門,放學後的「節目」就是逛唱片店,生活其實單調,況且沒零用錢,亦沒有唱機,只能望梅止渴。

…….這年也首次上網參與拍賣,投得CD,過程很順利,一點不激烈,大抵陳國平於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吉他音樂集《Diary & Dreams》太冷門吧,乏人問津,但我挺喜歡,回想當年聽呂珊客席演唱的〈三千六百五十夜〉,已覺相當不俗。

…….一把年紀,嘗新,有難度。今年四月,獲友人贈予舊手機,終於有「智能」。惟個人魯鈍,未懂投入,加上無甚友人,沒進入社交平台,亦成不了低頭族。那邊廂,2011年買的三星牌相機出了問題,純粹充電配件失靈,但廠商告知配件太舊,且他們不再出相機了。買這牌子的相機的確奇怪,落得此下場,但純因為電池問題而扔掉相機,很浪費。我明白現在的規律如此,催促多消費,自己仍執著用到損壞才更換的心態,實太脫節,同樣該被扔棄。

聖誕節聽聖誕歌

2017/12/20 at 1:52 pm | Posted in 光影絮言 | 1 Comment

…….內地女歌手名曰「丁噹」,有趣嗎?不曉得,畢竟我們早有「鍾叮噹」,雖然她從未大紅。十多年前在報館工作,同事訪問過她,當時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

…….「鍾叮噹」勾起我點滴聖誕感覺,「叮叮叮,鐘聲與歌聲……」改編自《Jingle Bell》的粵語歌,記憶中是聽陳寶珠唱的。聖誕歌唱片在粵語樂壇並不熱門,八十年代曾路得唱《聖誕快樂》頗動人,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則傷感,均屬單曲。拙作《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倒介紹了黃霑於1989年出版、回應六四後社會氣氛的聖誕歌曲盒帶。

↑個人有的四張聖誕唱片:來自Carpenters、Michael Franks、Enya和《寶貝智多星》原聲唱片。

…….在洋人樂壇,出版聖誕大碟卻屬傳統。較近年的(姑且說近年),來自流行、爵士以至藝術歌界別的Celine Dion、Kenny G、Diana Krall、Andrea Bocelli均先後推出。我沒有買來聽,反而看了Andrea Bocelli的聖誕特輯,雖然只是站台演唱,但配搭流行樂手以至《芝麻街》人物,相當窩心溫馨。

…….曾買過幾張聖誕唱片,沒有派對,沒有聚會,只清境的獨自聆聽。最早一張是Carpenters的《Christmas Portrait》,屬重唱歌曲大碟,Karen甜美的嗓音很配合聖誕歌曲,透着普天同慶的暖意;另一方面,卻又帶出對早逝歌者的回憶。

…….《寶貝智多星》(Home Alone)原聲碟也包含多首重唱聖誕歌,但各具特色,像譜成爵士樂。同樣美妙的有John Williams安排的音樂,糅合《胡桃夾子》段落的音樂,巧妙;而創作的聖詩《Somewhere In My Memory》則美不勝收,唱片很熱鬧動聽。

…….Enya的《And Winter Came》已是2008年的出品,源於一直有選購她的唱片,這張亦不遺漏。既屬New Age音樂範疇,她空靈的音樂透出神聖的一面,意境超凡。這張以冬日為題的作品又不盡然是聖誕碟,但結尾的《Oiche Chiuin》,亦即《平安夜》,又輕輕髹上聖誕色彩。查看資料,這張唱片剛於今年十月首次推出黑膠碟版本。

…….源於喜歡《Abandon Garden》,其後零星購入Michael Franks舊與新的作品。2003年的《Watching the Snow》,十首全屬創作歌,多以聖誕、新年的心情為題,可說是聖誕碟,但幽幽的調子又有別於歡騰慶節的氛圍,是另一種味道。

放大微觀非常迷你戲院

2017/12/16 at 3:40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九龍 | 3 Comments

↑模擬的戲院大堂,背後設票房、貼畫片的燈箱,均參考自八十年代初的戲院,
而必備的磅今天仍存在於個別的古老戲院,最別緻是那鏽蝕的質感。(圖:On Tai提供)

…….今年八月認識了安泰(On Tai)。他精於製作微縮模型,把實物按比例大幅縮小,在那「的骰」的空間與範圍,力求像真,呈現出原物的細節,絲絲入扣,精妙處教人讚嘆。

…….這一回,他以本地的舊式戲院為題,以1:20的比例製作「迷你戲院」。既微且細,製作時必須觀察入微,不僅尺寸比例要準確,更要呈現當中各個環節的內容。雖然微縮模型已出現多時,我卻總是緣慳,未能微觀。這一回通過他這位製作人,粗略體會到製作仿真、求工的苦心。

…….製作期間,他偶有傳來製成品的模樣,讓我一開眼界,看到他盡力重現那些年戲院大堂常見、今天卻已消失的東西,譬如貼畫片的燈箱,他曾疑惑:究竟該用內藏白色光管抑或後期的射燈模樣?按模型的假設年期為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大概是用光管吧。另外,票房用的座位表,也很精巧地加入劃去座位格子的筆觸。

↑除街道上的紋理,他亦重現壁牆貼滿海報的情景,牆身殘留舊海報的黏貼痕跡,頗見心思。
回想八十年代,張貼海報已轉用膠紙,這種膠漿黏貼海報的殘跡亦少見。(圖:On Tai提供)

…….是否傳真呈現當年戲院的風貌,對我來說並非最重要(以本人的閱歷,亦無資格論斷),最欣賞他的心思,在仿真度上費功夫,像戲院模型外圍的混凝土行人道,他亦做出一線線粗糙的坑紋,令我想起曾目睹修路工人以掃帚「畫」出這些紋理的情形。

↑製作期間他曾分享了這個票房正面。(圖:On Tai提供)

…….由八月大家初次聯繫,至最近展出,期間斷續見他傳來作品的局部組件,可見作品得費數月完成。該作品現於荃灣嘉禾荃新天地戲院展出,名為「香港舊式戲院微型展」,同場還有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海報設計比賽作品展。

大專到大學會堂 邁向40

2017/11/29 at 3:08 p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九龍 | 4 Comments

↑1979年3月2日第591期《香港電視》介紹大專會堂。
右上方的圖片為《歡樂今宵》演出「大專會堂之夜」,舞台果然寬廣。

…….昨(28/11)讀即時新聞,見浸會大學公布未來發展大計,包括拆卸大學會堂。說實談不上甚麼特別感覺,畢竟對大學會堂非常陌生,只聞其名,卻一次也不曾內進。

…….1978年5月19日,當時仍稱作「大專會堂」的場館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啟用儀式,隨即有一系列藝術活動,會堂甫開始已是一個主要的文娛活動表演場地,包括演唱會。

…….早前推出的拙作《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也有談論演唱會場地,大專會堂僅能略說一二,當中引用了1979年3月《香港電視》的報導,指出該處是當時擁有「全港最大舞台的會堂」,備有先進的舞台設施,有逾千三個座位。

…….伊利沙伯體育館尚未落成前,大專會堂是主要的演出場館。1983年公映的《搭錯車》,片中女主角躍身紅歌星,來香港表演,場地也選上大專會堂(實質只是畫面插入大專會堂外觀空鏡,交代乃演出地點),當時除了本地歌星,外來歌手也踏上該會堂演出。另外,如拙作介紹,「葉德嫻第一次演唱會」正在會堂演出,同由俞琤主理的「黃韻詩笑口Show」也在該處笑迎觀眾。

…….大專會堂留在我腦海的印象,基本上全來自電視,包括1984年初舉行的「1983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該次應是第二次的「十大勁歌」,首次僅由蔡楓華主持,規模很細,到這一屆,便以大秀模式製作,不僅邀來俞琤任司儀,更在開場安排三分鐘的立體影像。

…….猶有印象,電視台還派發觀看立體影像的「紅藍眼鏡」,觀眾可佩戴觀賞該三分鐘片段。當時我在澳門居住,固然拿不到眼鏡,何況我家仍看黑白膽機,即使有也無用武之地。記憶中,那三分鐘歌舞段落,安排了不少拋擲物件的鏡頭,營造立體效果,該組片段於錄影廠拍攝。

↑1984年2月《K-100畫報》介紹在大專會堂舉行的「1983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
當晚安排了三分鐘立體畫面作序幕,左上方為相關畫面的截圖。
該次的得獎者包括左下方的羅文及右下方的陳美齡。

輕觸諾貝爾 說石黑一雄

2017/11/25 at 5:02 am | Posted in 光影絮言 | 2 Comments

↑自《The Remains of the Day》(小說於1989年推出)後,
石黑一雄之後推出的兩本作品,我也有購入閱讀。

…….那天,黃昏時段新聞報導接近尾聲時,報導員說:「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結果將於今晚七時公布……」赫然覺得諾貝爾獎的報導,也添上「直擊」氣氛。之前又提出村上春樹的名字,第N次盛傳是熱門。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因個人能力所限,甚少捧讀,若村上獲獎,情況便改寫,至少讀過一點點。雖然村上再次落空,但頗意外(個人覺得)是石黑一雄得到此榮譽。是否實至名歸,不敢亂說,欣慰我也是他的讀者,終歸有一位得獎者我是稍有涉獵其作品。

…….占士艾華利1993年的作品《告別有情天》,電影看罷頗喜歡,對描寫年長忠僕的心路這主線甚有感覺,同時,影片配樂亦美妙(以往亦曾寫及),於是買下原聲唱片一聽再聽。接下來竟大膽地生起讀一讀原著的心,買下Faber & Faber的平裝本(當時已不見首版,書店都售挾電影聲勢而來的劇照封套版),亦相當認真地讀完。

……如此英味濃厚的作品,初知是日本人寫的,也感意外。但自幼移居英國,石黑一雄是英語寫作人。董橋曾在文章提及石黑一雄的英文寫得很優美,自己英語水平不濟,關於寫作無置喙餘地,但也自欺地嘗試體味,彷彿亦讀出箇中的美。然而,整個小說的架構也確迷人。它寫大宅內的僕人,細描管家盡忠職守的精神,獨特的英式傳統。猶記英國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內的管家角色,曾直言管家須全情投入達至忘我境界,絕非普普通通的「工人」。

……《The Remains of the Day》寫管家Stevens晚年一段橫越英格蘭的旅程,亦同時回溯他的大半生歷程。上述忠於主人的堅執,既是使命,也是信念,但歷史進程卻讓他動搖。書中的大宅園Darlington Hall被設置為政治舞台,當中涉及大戰時期英國執行綏靖政策的一子錯。書本雖聚焦僕人,背後是宏大的歷史場景,整個層次便大幅提升,上下兩階層故事細緻地融匯。

……一如很多改編小說的電影,影片總顯遜色。原著以管家的視點、回溯為核心,由他的角度觀看。影片循商業影片的思路,強化管家的感情線,寫他與女僕主管Ms Kenton濛瀧的情感關係,加強女主角戲份,但失卻突顯男主人公心路歷程的特色。

…….往後,石黑一雄推出的《When We Were Orphans》、《Never Let Me Go》,我都感興趣地閱讀,趣味卻不及《The Remains of the Day》。前者寫抗戰時期上海灘租界內的上流社會,總覺外國人看中國的目光。後者之前也曾寫過,到底也沒有看過那齣改編電影《別讓我走》。

話說:粵語流行曲 X 戲院

2017/11/14 at 2:33 p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 2 Comments

……轉眼間,拙作《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出版了兩周,不知道這趟漫遊旅程有多少知音團員?但願找到了你。的確,過去寫戲院、電影的內容較多,今次彷彿轉了台。其實都是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偶然來個轉換,也望有點新意思。

……若把兩個寫作主題來個結合--「粵語流行曲 X 戲院」會有甚麼趣事?香港電影發展與粵曲密不可分,遙遠的那些年不談,自七十年代中粵語電影復甦,一如電視劇,港產粵語片也重視主題曲,獨立公司的小本製作也找來歌星助陣,像《漩渦》有徐小鳳唱主題曲,而《瘋狂大老千》則有甄妮的歌。當然,論唱得街知巷,自然是許冠傑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等。

↑1975年12月公映的《大家樂》,黃霑參與導演,並創作片中眾多歌曲。

……拙作也有提及若干當時的影片音樂與歌曲。華語電影推出具規格的原聲唱片,發展得較遲,1975年公映的《大家樂》以流行樂隊溫拿掛帥,配以大量歌曲,算是較公整的一張原聲歌曲碟,唱片封面亦註明「原聲電影插曲」。

……溫拿樂隊轉唱粵語歌,唱出多首流行作品,部分直唱到今天。許冠傑亦幽大碟一默,對部分歌曲進行「二次創作」,大玩「惡搞」,把《點解手牽手》變成「點解要擺酒」,而《只有知心一個》則成「醫生頌」,黎彼得寫的抵死歌詞,今天仍有共鳴,一句「你對佢多講嘢,根本當唱歌」,可說在公營醫療單位常見的場面。

↑1979年1月底公映的《圓月彎刀》,為邵氏線的「賀歲鉅片」,
當時放映的可能是國語版,但配以粵語主題曲《圓月彎刀》。

……澳門舊同學偶有來港買唱片,早陣子買下甄妮的《春雨彎刀》贈我。也許之前向對方查問過甄妮1982年出版的「數碼大碟」事宜,他以為我是甄的歌迷。其實不然,甄頗具霸氣的唱腔,不太合我的耳朵。改編自古龍同一部小說,我倒鍾愛來自楚原電影的同名歌曲《圓月彎刀》。

……電影我沒看過,歌曲的流行度,後者或遜於前者,但羅文與汪明荃的合唱,倒是美妙,二人聲線都美。七十年代以還,邵氏出品的電影多公映國語版,今天查看舊報章放映廣告,不清楚《圓月彎刀》是哪個版本。當時不少影片廣告刻意標明「粵語對白」,惟此片沒有,說不定是國語版,但主題曲卻迎合市場風向,找來粵語流行曲歌手演唱。相信片中亦有出現這首歌曲吧。

……八十年代本土電影已盡是粵語作品的天下,各大戲院映廳傳來粵語流行曲絕不稀奇。主題歌常以縮撮版MTV模式出現,很多時都頗為突兀的出現片中,與劇情談不上有機結合。

……戲院大屏幕是個廣告平台,開映前明顯是廣告時段,但用來宣傳歌曲倒非恆常的做法,大抵在片中放送效果更佳。(左圖)查看舊廣告,1988年10月1日,《今夜星光燦爛》公映前,德寶院線戲院獨立放映該片預告片段及主題曲《故園風雪後》MTV,以作宣傳。

……模糊的印象,那段時間部分西片戲院(如碧麗宮)曾在放映前播MTV廣告,如Whitney Houston的《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但未敢太肯定。

拙作出版:聽八十年代廣東歌

2017/11/01 at 5:20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10 Comments

…….書名《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如珠串般長,只希望點出內容,突顯主題。

…….和很多朋友一樣,那些年我也愛聽歌,主要從收音機聆聽,毋須使費,熱烈度可說較電影還甚。所說的「那些年」,就是八十年代。

…….1980年9月升上中一,及至1990年大專畢業,這期間是我聽歌的黃金十年。所聽的非單純廣東歌,但又不能否認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畢竟是粵語流行曲的蓬勃期。兩年多前出版社朋友提到想開發流行曲題材,我便毛遂自薦,惟期間家中有事暫擱,輾轉至今才完成。

…….如此「毛遂自薦」,也許是不自量力之舉。平日見不少資深樂迷分享大量音樂資訊,更有收藏家擁有逾萬黑膠碟,非常厲害。我是個寒傖的樂迷,如上述,當年主要聽收音機,自己沒有唱機,平常只能到鄰居、同學家翻錄唱片歌曲到卡式帶,拿回家用一台手提式單聲道收音錄音機聆聽,一用十年。偶有購買卡式帶,那時澳門也頗多翻版帶發售,自然是我這貧民戶之選,正版的,僅買過三數盒而已。直至出來工作後,才零散的蒐集黑膠碟、CD。

…….或許處身這種環境,聽歌歷程印象深刻,源於喜愛寫,很想以圖文折返當年,重溫年輕時帶草根氣的聽歌樂。一如既往,以散文形式,從個人出發,連結資料、圖片,希望與大家輕鬆漫遊。當然,骨子裏再一次不自量力地希望在重組的過程,勾畫當時本土流行音樂的若干輪廓,在此間八十年代廣東歌仍唱得響的時間,多描兩筆。

…….書本包含三部分,除憶述樂壇現像,以及重塑歌者的歷程,也希望觸及流行音樂的「載體」,像黑膠碟轉變到雷射碟、香港體育館落成與演唱會熱潮、Walkman、卡拉OK等,都是八十年代的重要路標。

…….至於另外兩部分,包括對離世音樂人的致敬與懷緬,像羅文當時製作的音樂劇,以及他堅持的概念大碟;又或黃霑多樣化的音樂人身份;以至巨星張國榮、梅艷芳的憶記。在梅的一篇,提及她九十年代末推出「變奏」大碟,重唱了五十年代的舊曲,當時採用了唱片的資料,惟《榴櫣飄香》一曲實非王粵生作品,感謝黃志華先生指正。

…….姑勿論你是否「經過那些年」的人,亦希望你對拙作感興趣。

Cinema City銅鑼灣JP開幕

2017/10/24 at 10:47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港島 | 6 Comments

↑戲院網頁頗清簡,沒有戲院裏外照片,只找到這個「開幕優惠」,從中看到「Cinema City JP」算是正式的寫法吧。

…….位於銅鑼灣珠城大廈翡翠明珠廣場的Cinema City JP於八月上旬試業,報載昨夜(23日)由戲院負責人黃百鳴主持開幕活動,並邀來一批藝人出席。近年新戲院開多了,不少在開幕儀式上也請來藝人撐場,帶點當年隆重其事的味道。

……..從網絡上看到不少該院的圖片,格局和之前MCL時期差不多。查看戲院商會的聯合廣告,該院並沒有刊出資料。據戲院網頁資料載,該院共設兩個映廳,座位分別為「380+1」及「270+1」。票價方面,成人票價為$100(2D)及$115(3D),另有優惠時段,包括周一至五的首場分別為$38(2D)及$48(3D),至於中午場則為$48(2D)及$58(3D)。

……..這裏僅抄錄些許材料,作為一個紀錄。至於會不會跑到老遠去觀望,難料。

↑(取自U Life Style圖)回到那些年翡翠、明珠年代,我並只在堂座看過戲,未嘗登樓。及至九十年代,置身經改建的原樓座位,面對座位與天花的空間狹小,以至圖中那欄河對開、偏下方的闊幕,總覺整家院局促,具壓迫感。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