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語:彌敦酒店與陸海通

2024/05/12 at 5:53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之前走那一小段彌敦道,見大廈拆完又建,泥塵飛揚起落,立於眾廈中央的彌敦酒店,走過逾半世紀歲月。若把時間軸向前推,第一代彌敦酒店落成距今,已是94年前的事。該酒店於1930年4月17日開幕。

  開幕當天,《Hong Kong Telegraph》的報導指出:「彌敦酒店坐落彌敦道,附近有普慶、大華兩家戲院。」戲院顯然是地標,對旅客而言雖未必有吸引力。同時指出酒店配置摩登設施,每間房裝有電話,內部裝飾富品味,並指出:「樓高四層的酒店,內有升降機停留各層……地下大堂兩側各設一家咖啡室;天台則是公眾舞場,已準備就緒,相信會為華人顧客喜愛。」酒店於當天正式揭幕,由廣華醫院主席何星儔主持(報載名字為Mr. Ho U-ming)。

  彌敦酒店目前的網站上載了該幢建築物的照片。查看開幕翌日《工商日報》的相關消息,內容稍多一點,譬如提到該酒店「乃美術大家梁麗生及著名繪測師黃錦培等所創辦,資本五十萬元,完全華人集股開辦,是以各房舍之佈置,皆有美術意義,間格完全用磚牆」,此語有意思,反映舊式客棧不乏板間房模式。末尾草草一筆「是日中西人士參觀者達數千人」,也許連看熱鬧群眾也算入,該酒店於開幕期內房租一律八折。

  該酒店建築物於六十年代重建,現時酒店大門口一側仍鑲有紀念1967年重建的石碑。1968年9月3日酒店重新開幕,東家陸海通有限公司在報章刊出開幕典禮啟事,成員包括董事長陳伯宏,以及董事伍舜德、陳伯奇、陳伯勇等。說「陸海通」,不期然想起皇后、皇都兩戲院。又一次,模糊印象(懶惰的沒細考),陸海通早年開辦客棧,以經營旅舍起家,灣仔的六國飯店廣為人識。至於酒店由第一代到第二代,持股人有何轉變,暫不清楚。

廈語:大華戲院與高華酒店

2024/04/12 at 12:00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說大華戲院,仍是舊句子。該院連同新大華戲院於1988年底結業後拆卸重建成商廈酒店,內曾置迷李大華戲院。隨後酒店經易名重開,至2021年結束,再拆卸重建。自己是上年紀的人,慣於省,只覺尚可用何苦浪費,那麼快又推倒重來!然而,卅年前後,算不算「快」?

  走前幾步,見彌敦酒店,那「舊」的感覺翩然而至。多少屬想當然,模糊印象(沒有細考),六七十年代時有影業公司在此辦記招。我曾光顧其嵩雲廳,點滴透着懷舊風味。它比鄰的大華戲院原址,大樓又拆又建,隔壁的普慶戲院也於九十年代換作新型酒店(現在也不算新),相對而言,彌敦穩如磐石的屹立逾半世紀。

廈語:香港佐敦金峰大廈

2024/03/29 at 12:54 a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縱然街道名稱今昔略有別,大家都有印象就是往日嘉禾戲院(後新寶戲院)對街的那幢樓宇。這一帶曾是戲院集中地,該廈旁為快樂,向尖沙咀方向走有倫敦,嘉禾那方還有華盛頓。大型戲院高懸廣告看板公告即日戲碼及不日巨獻,面向大道,對壘爭持。金峰大廈雖非戲院,期間也加入「戰團」,高懸的大牌氣勢迫人,不讓比鄰及對街的廣告畫專美,爭奪途人的視線。

  對那個位置的廣告看板印象尤深。當然,單純論德寶的出品,未必能霎時想起明晰的圖像,反而其旁邊側向彌敦道的位置,曾高懸「妙麗」的巨型廣告看板,圓形的看板採用了孔雀開屏的設計意念,搶眼得很。我從未內進妙麗中心遊走,純因家人關係,對品牌留下難忘印象。

  舒琪先生後來離開了德寶的宣傳崗位,但金峰大廈這列看板往後德寶仍租用。多年前,日本友人分享了若干在香港拍攝的舊照,便看到該處高懸起1989年4月公映的《神勇雙妹嘜》廣告畫,後來認識了繪畫戲院看板的甄卓岩,知悉此乃他的作品。

  佐敦、油麻地一帶仍人來人往,今天不免有寥落老舊之感,至於金峰大廈外牆的廣告看板依然雄據一隅。這天為拍攝其此間近照,前來探看,啊!原來大樓已易名「香港體檢中心」。

心導遊:不存在的存在景點

2024/02/28 at 10:27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光影絮言 | 4 Comments

  有謂深度遊大興,各方費煞思量推動特色景點。遊歷深與淺,不知怎量度,但造出來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特色,說多會稀釋、失色。

  戲院,可以深度遊嗎?單論遊已難,十之八九已不存在,惟有合上眼睛想像,美其名「心導遊」,隨心,隨想。依然執拗,由戲院起步。目前仍局部留在原址的,有銅鑼灣珠城大廈內原來的明珠戲院。

  《金槍客》廣告謂「快車緊張/飛艇刺激/武器新奇/拳腳兇狠」,我只能勉強想像在戲院觀賞時的樂趣,只因我僅在電視看過,其中一個小節卻依然教我看得振奮。

  廣告直指這是「第一部正牌鐵金剛實地在東南亞攝製」,當羅渣摩亞扮演的007乘船穿過香港海域,眼前出現教他側目的一景。1972年遭焚毀的原伊利沙伯皇后號,其殘骸橫躺於汪洋上,劫後災場超現實地凝固於水上。

  電影大玩變法,現實卻不然,該殘骸已被拆解,不清楚有否個別大型組件沉於海底?不存在的景觀彷彿有着存在的痕跡,供人作想像憑據,展開幻想旅程……要豐富想像,縱欠具像可握之物,依然有方法添加實據,現時頗流行的口述歷史記錄,可幫上一把,譬如邀請曾登臨該巨輪人士分享往憶。據說歌手葉麗儀曾在伊利沙伯皇后號獻唱,不知道她有何印象、記憶?

  礙於個人老守在家門,暫且只能進行想像遊,深度與闊度皆欠「特色」。

荔灣站百麗殿舞台初一開業

2024/02/18 at 2:08 am | Posted in 表演場館, 香港戲院/九龍 | 8 Comments

  記者Veii在引文說該舞台趕着在農曆新年與觀眾見面,惟院方表示未敲定首個節目。記者卻見比鄰荔園遊樂場已髹上《芝麻街》人物宣傳看板,節目已呼之欲出。

  記者介紹「百麗殿即是邱德根前陣子透露過的寶津樓,現以英國著名歌劇院Paladil(按:外文名為The Paladium,英國倫敦的場地則為Palladium)而定名」。其時建築物外牆棚架仍未拆除,記者參觀後認為建築「是遠東機構一向的風味——古色古香,大概有八層樓高,裏面並不大,分地下、二樓兩層,一O九六個絲絨座位尚未安設,二樓十個可容四至十二人的活動包廂,自然也未間隔。」

  時任繽繽集團董事總經理王禮泉解釋:「劇院所有燈光、音響設備全是從日本訂購的,而最特別的自然是由專家設計,可作三百六十度旋轉、升高降低的活動舞台,非常適合屢換佈景的歌劇表演。」問到該處會否辦歌星演唱會,王氏回答:「暫時不會」,主力安排歌舞團、溜冰團、兒童劇及地方戲曲演出。不肯定該處曾否辦歌星個唱,但曾見蔡楓華、鮑翠薇等的群星演唱會廣告。王氏續說場地暫不單純外借體團使用:「因為繽繽本身有娛樂部門,我們希望自己舉辦,或者與其他機構合辦一些表演」。

  至於放電影,王氏說:「中間有空檔的話,將會放映西片填補,與百麗殿旁純粹放映電影的寶麗宮戲院,性質完全不同。」如此一口咬定「放映西片」,即排除華語片,聽來奇怪。緊接說與寶麗宮「性質完全不同」,有何不同?似乎為前一句作了補充,大概指格調高一點吧!隨後該場地自行舉辦過專題放映,如日本松竹的影片選及奧斯卡電影選等。

恭賀新禧:有請旺家先生

2024/02/10 at 1:02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光影絮言 | 10 Comments

  農曆大年初一,謹祝新年
  萬事勝意!身體健康!

  為應景,故作風趣,把童書人物Willy Wonka音譯「旺家」先生,旺一旺個家。此君向被譯為「旺卡」,我的一位澳門同學記憶力佳,曾問我記得否兒時在電視看旺卡先生的影片。相信他指真懷德(Gene Wilder)主演的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1971),大概曾在電視播映,但我沒有印象。該片於1971年12月22日在香港的豪華、快樂金門首輪放映,作為聖誕巨獻,卻四天下片,僅收$30,906.30,排全年票房第357位。

  票房斂收,或源於口味不對,中文翻譯片名《兒童樂園》,究竟幫到忙,抑或幫倒忙?當年選擇膾炙人口兒童刊物名字作片名,圖吸引家庭客,尤其刊物《兒童樂園》相當益智、正氣且正統,真箇老幼咸宜,但影片內容是否對得上,抑或過於怪誕令家長卻步?我未嘗看該片,但原著寫多位孩童在朱古力廠遭到「惡搞」,總歸也難言是「兒童樂園」,縱然他們頑劣。

  直到去年,這旺卡先生朱古力工廠故事已拍攝了三個版本。1971年版的片名有別於Roald Dahl原著,把小主人公「查理」易為「旺卡」,當然旺卡先生確實是故事的核心人物。2005年添布頓的版本則用回原著名稱,但焦點依然是「旺卡」,請來尊尼特普作陰陽怪氣式演繹,儼若髹上人造顏料的彩色魔王,皮笑肉不笑,摸不透底蘊。

  不清楚原著是否屬童書範疇,無疑,寫旺卡整治頑劣孩童,可視為教育性,但跡近「拆件修理」的懲戒,足見驚慄效果,在添布頓手上揉搓,加油添醋再着色。當中一個小段落我印象較深,講述旺卡回憶童年時被牙醫父親禁吃糖,以防壞牙,旺卡更要佩戴包裹頭臚的金屬枝架裝置,似為維護牙齒生長,看來如恐怖片造型,真箇驚嚇。

  2005年版是我唯一看過的旺卡電影,導與演縱是焦點,我倒喜歡演查理的童星Freddie Highmore。該片中文譯名《朱古力獎門人》擷取電視台遊戲節目名字,生動有趣,富地道幽默,也脗合故事,乃三片譯名之最佳。去年的版本直譯作《旺卡》,四平八正無閃失,既是「前傳」,直呼主人公之名無話可說。

  音譯片名向有之,如《巴比龍》(Papillon, 1973)、《茱莉亞》(Julia, 1977)、《安妮荷爾》(Annie Hall, 1977)皆屬名作(三片我都喜歡)。然而,翻譯片名好比開一扇窗,讓觀眾對影片有個梗概、印象,純粹音譯,沒提供多少想像空間。這說法建基於香港的文化背景論,這回譯作《旺卡》,中港通用,大概也是兼顧中港吧!1971至2023年,前後半世紀,三部西片,三個譯名,看到點滴香港歷程。自己從那條路走過來,對那種幽默感和趣味,始終比較受落。

遠東、雙南:院線拖手仔

2024/02/01 at 1:45 p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新界,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偶查舊剪報,1981年3月10日《工商日報》載:「自從遠東機構、佳寧集團成為繽繽的一份子後,對外的製片方針已改變,目前繽繽公司正計劃完成《追捕》、《舞廳》兩部電影後,暫時不會開戲」。到此階段,葉志銘主理的繽繽電影公司(Bang Bang Films Co. Ltd)已進尾聲。此前繽繽電影如火如荼推展,葉氏更於1980年3月組「聯華院線」,製作、放映一條龍。

  聯華院線以雙南線作主打,結合遠東機構的戲院如國華、華都、粉嶺、元朗。如上報導說繽繽「暫時不會開戲」,院線亦於1981年3月告終,維持約一年。其時繽繽由邱德根的遠東機構接掌,建基於聯華院線的骨架,重組另一院線,按前一貼《拖手仔》(1982)的廣告示,不計澳門大會堂,是一條達18院的院線,遍及港九新界。

  葉志銘營運繽繽,無疑有着雄心壯志,包括延攬一批新銳導演,當時接受《電影雙周刊》訪問,報導文章標題為「新浪潮的第二批闖將」,他們包括黃志強、唐基明、梁家樹。奈何公司突然停止製作,上文提及的兩片未如報導所指的去到「完成……後」。

  1981年3月18日《明報》報導三位導演在記招上分享動向:黃志強導演的《舞廳》「已於日前拍竣,現正配音之中」;唐基明「執導的《追捕》,拍攝數月至今仍只完成一半而已」。最終《舞》以邱氏麾下的運應公司名義出品,於1981年8月公映。至於《追捕》,從劇照呈現的懷舊時代背景,加上演員組合,純粹我估計,1983年公映、同由運應出品的《碼頭》應衍生自該片,部分片段或取自《追》片,雖然公映廣告顯示由高飛導演,但個別資料也加入唐基明。梁家樹是三人中唯一簽約給繽繽的,表示正籌備一部喜劇,相信就是《拖手仔》,影片標示為「繽繽電影」出品,標誌旁多加了一部攝影機,乃邱氏接掌公司後更改的新標誌。

  相對於八十年代其他華語片院線嘉禾、邵氏及金公主,遠東機構聯同雙南線組織的院線,相對浮動,同時兼映外語片。不過,這列戲院擠在一起,多少具有時代意義。一方面看到邱德根作為娛樂巨子,銳意拓展業務版圖,這階段是製片、放映,力圖令其「娛樂王國」更整全。另一方面,具左派背景的雙南線,在文革過後,內地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香港這邊在娛樂/文化事務上也要重整工作/戰線,卻幾近從頭開始。

  其一是重投製片業務,包括引進新血,隨後帶來冼杞然的《冤家》(1979)、方育平的《父子情》(1980),也有「支持」模式,如青鳥電影的《投奔怒海》(1982)等。至於院線運作,霎時間尋找片源非易事,一段崎嶇路,因而締造了與聯華院線的合作,以至隨後和遠東攜手。

  1982年7月14日《華僑日報》報導南方公司主持人許敦樂表示,雙南線「本來簽了繽繽公司,但在本年三月底便告滿約,在去年底,邱氏曾洽談續約,終於未達成協議,只有在口頭上答應過,邱氏如有好片必定排出上映。」從公映日期所見,《拖手仔》應屬這種「排映好片」的關係。

澳門大會堂與賽馬車、賽馬

2024/01/21 at 7:11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澳門戲院 | 2 Comments

  賽馬活動告別澳門。該活動對澳門居民而言,情感依稀,印象淡薄,當然,此乃本人孤漏寡聞的印象。即便場地前身的賽馬車活動亦然,這種距離感打從籌辦已產生。

  澳門賭壇有對壘之局,七十年代末葉漢在離島闢場引進盛行於北美的賽馬車。澳門那時是帶歐陸情調的小城,生活節奏緩慢,但說起賭博,總歸求刺激。當年我是小學生,仍有印象大眾感覺賽馬車的速度及精彩度遠瞬跑馬,不免疑惑:這玩意行嗎?

  賽馬車場內設酒樓,部分座位位處看台上方,我曾因「飲茶」而踏足該處,亦只此一次,一度遠觀馬車駛過,當然欠缺驚險的爭逐場面。雖在所謂「賭城」長大,惟從未進入任何一個場地,對博彩活動絕對無知。七十年代末曾隨家人到南灣戲院看電影《老虎出千》(Odds and Evens, 1978),由熱門的意大利「老虎」組合畢史賓沙、泰倫斯希路合演。對片中部分場面我仍有印象,包括首次看到回力球作賽情形。片中泰倫斯希路能與動物溝通,指引賽馬車馬匹出術造假,也是我首次認識賽馬車這賭博玩意。

  目前一般資料指公教大會堂於1982年6月易名澳門大會堂,一改此前逢周末日放電影安排,變成全天候戲院。這一點我是有印象的,但指該院易名後首部公映的電影是《時光倒流七十年》我則不太肯定,尤其對照上述珍茜摩爾來澳門的日期,並不脗合(難道該片由六月映至九月?)。奈何無法查找澳門的報章。搜尋期間,發現《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提供1937年創刊以來的報章電子檔,供網上查閱,惟只限會員,費用為一年澳幣15,000元、半年澳幣10,000元……嘩!上述疑問只好繼續存疑。

利舞台:楊凡隨心發行西片

2023/12/11 at 12:55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早前香港電台第一台訪問楊凡,天南地北,當然談到電影。評論界對楊的導作褒貶不一,由當天攝製到今天復修,他對個人作品倒滿有信心,歷年以自資形式堅持拍攝鍾愛的題材,那信念可敬;聽他以帶口音的廣東話欣然回溯歷程,更顯熱切誠摯。

  由攝影家、導演到作家,他這跨媒界創作人早於七十年代初已為佳藝電視製作綜藝節目,而與影像結緣則更早一點。他後來的導作均以「花生映社」推出,非常長情。電台訪問中他指該社成立於1973年,起初發行西片如《故夢》(Le Grand Meaulnes, 1967)、《鈕扣戰爭》(La guerre des boutons, 1962),玩票式操作,隨心所欲,誠然有心行動。

  法國片《故夢》於1973年12月在香港大會堂放映,1974年4月以短期方式排映於利舞台。及後花生映社續以打游擊方式發行相對冷門的西片,同年8月推出另一法國片《鈕扣戰爭》。對外行人而言,要從外國購買映權,再租賃戲院,看來挺複雜,楊凡大概基於把美麗的東西帶來香港,一鼓作氣行動。印象中他曾在訪問指做來又非那麼艱難,且戲院的租金不算高昂,折算下也有盈利。當時利舞台由華星娛樂管理,放映電影非主項,院期安排較靈活。

  上述9日的報道,配合花生映社重新發行《秋水伊人》在利舞台公映。該法國片最早於1969年1月31日由歐洲影片公司發行到大華戲院公映,片名譯作《愛果情花》(外文片名Sound of Love)。這次修訂譯名重映,背後有一番歷程,報導指出,該片早年推出時「配以英語對白,但卻未能普遍受歡迎,以至匆匆落畫……記憶所及,賣座收入只得廿餘萬元。」影片的版權訂下年期限制,到期後放映權即告廢止,「本年春天康城電影節期間,香港的『花生映社』又與法國片商談妥了港區的新版權,而其原裝新印本及法語聲帶亦同時運來,計在大會堂映了六場,又在海運映了兩次(早場),均告滿座……計六場的門票共達四萬元。

80s宣傳手法:環姐真假炒作

2023/12/03 at 9:31 am | Posted in 雜誌雜說,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前文談大專會堂,這兒也曾上演選美秀。據說因環球小姐選舉期變動,TVB於1987年1月加插「環姐香港區代表選拔賽」,這「額外」活動的聲勢自不及慣常的選美大秀,只安排在《歡樂今宵》五千次慶祝節目中舉行,地點選在大專會堂。1986年底候選名單公布後,上一貼文提及的1987年1月號《PLAYBOY中文版》發刊,入選的鄺惠珊被指即該刊「711女郎」裸照圖輯的鄺美光,當事人否認,指二人乃樣貌酷似的姊妹。擾攘一輪,她自稱不陷滋擾,決定退選。

  事件當事人聲稱是「樣貌相似的兩姊妹」,更指其姊已移居美國,無法回來解釋。那是八十年代,非四十年代,求證理應相當輕易。選美屬電視台年度大秀,但數量日多,看得人膩,這項「港區代表」選舉更欠話題,惟獨這一宗噱頭十足的裸照風波。如此這般,宣傳味頗濃,總歸製造了些許聲音,而雜誌隔月再發酵,斬多幾両,讓「宣傳個案」的起承轉合得以圓滿。

  鄭經瀚的PBI出版機構創辦的成人雜誌中文版挺成功,由前文的零售機構到這次的電視台,都與之「攜手」,不久再與後者合辦了艷女郎選舉,別開生面。在鄭氏主理下,該雜誌每每能炮製話題,至少有人講,而每月發刊時,在報章刊登的窄長條幅廣告,直向貫穿報紙「十八條字」的格式,雖小卻奪目。隨後易手,聲勢、效果不可比擬。

  至於前說的環姐港區代表選舉,僅一位得獎者,就是後來成為演員的鍾淑慧。鍾的演藝旅程,彷彿為事件來了另一回隔代的發酵。

Next Page »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