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賀兔年 色彩繽紛

2023/01/22 at 12:35 am | Posted in 離題萬丈 | 9 Comments

  農曆大年初一,有緣在此與各位接觸,謹送上祝福:

  新年萬事勝意!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一如往年,希望營造點氣氛,還是伸手進時光隧道打撈,信手覓得當年一些利市封。那時仍在報館工作,負責旅遊版面的同事送我一疊合計十二個,分屬十二生肖。那是維真航空(Virgin Atlantic)的贈品。時至今日,該公司已撤離香港,但這疊色彩繽紛的利市封仍完好保留,我就借封敬眾。

↑利市封一套十二個,分屬十二生肖。探看以猴子作主軸,藉簡單文字解說不同生肖者和肖猴人士相遇可能出現的情景,有利有弊,讓人知所進退。雖記得是那位同事相贈,年份卻忘了,按蛛絲馬跡,應是上一個猴年的事情,就是2004年。今年是癸卯兔年,選出肖兔的設計,文字寫下:「當兔遇上猴:積極主動,協調配合。」

↑維真航空這套利市封,翻找出來檢視前,印象深刻是其色彩斑斕,相對於傳統的紅彤彤設計,頗顯破格。現在細看,見中央的生肖圖案以簡單勾線圖呈現,周邊綴以祥瑞紋飾,款款不同,五彩紛陳,紅橙黃綠交疊展現,難怪早蝕入記憶。左:肖蛇的設計,文字寫下:「當蛇遇上猴:非常敏感,互不相讓。」右:肖猴的設計,文字寫下:「當猴遇上猴:同聲同氣,易生妬忌。」

↑再多一點,左:肖雞的設計,文字寫下:「當雞遇上猴:逞強好勝,不斷競爭。」右:肖龍的設計,文字寫下:「當龍遇上猴:並肩前進,互相扶持。」

↑這是另一個農曆年派贈的利市封,以傳統的中國刺繡圖案為題。文字如下:「五福臨門 中國刺繡運用不同的絲線,以靈巧手藝繡出精美圖畫或圖案,已有五千多年歷史,在中國藝術領域佔重要地位。」處理上四平八正,欠缺上述的玩味新趣,一致的是那方形設計。按其印上雞隻圖案,應是2005年雞年送贈的。

在戲院聽顧嘉煇創作的歌曲

2023/01/18 at 6:1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澳門戲院 | 3 Comments

  隨意回想,最後期聽顧嘉煇創作的電視劇主題曲,大概是張德蘭主唱的〈朝花夕拾〉,來自2011年劇集《我的如意狼君》。(按:感謝網友HH指正,此歌非顧氏作曲,2014年《大藥坊》同由張德蘭主唱的主題曲才是。對於出錯,請諒。)當時精神為之一振,因為那一期總是由演員強撐場,任誰都來獻唱,驟聽熟悉的德蘭歌聲,加上顧氏作品,回到那些年。

  繼續隨想。最早期在戲院聽到顧氏的作品,還是張德蘭,那是家長帶我到澳門永樂戲院看的《冤家》(1979)。對左派公司的出品,家人是理性的支持,選擇《冤》片,大概源於是喜劇,且有電視演員合演,有熟悉感。

  當年我是小學生,但印象尤深,常聽家人談及一些雖知道曾揚名、卻不懂是何許人的「明星」,如傅奇、石慧,他們演的電影未嘗一睹,直至這《冤家》,二人復出亮相,但已是老角。對《冤》片內容已不甚了了,傅、石所飾老夫老妻的個別鬥氣小節仍有印象。至於主題曲,也忘了在哪個段落出現。「係咁嗌/博命嘈/好寃家/睇開吓」,這幾句歌詞仍留腦內,盧國沾填的詞善用廣東話,但收入張德蘭「午夜結他」大碟的此歌,並未流行。

→當年在永樂(類近本地的雙南線)看《冤家》,心知屬左派機構出品。現在查看,長城出品,天龍攝製,由冼杞然執導。按一些論述,冼也被劃進新浪潮一員——於七十年代末出道,亦是出身自電視台的新導演。惟《冤》透着的倒不是那種「新」,但站在左派電影公司重進市場方面,亦看到那「新」的意圖,如上文介紹的粵語歌主題曲,以至海報邀來阮大勇繪畫漫畫化人像。(圖取自《電影雙周刊》)

  顧嘉煇與電視劇歌曲結連同生,渾然一體,成就一頁粵語歌曲傳奇。不計早年為邵氏兄弟公司眾多電影作曲,七、八十年代以來,他參與的電影音樂作品也不少,既有原創音樂,更多是創作歌曲。其創作的電視劇歌曲,早已跳出公仔箱,成為時代印記,跨時空再現,換個位置,閃現於大銀幕。

  周星馳的《食神》(1996)高唱「情與義,值千金」,那是《陸小鳳》的主題曲。繼之在《美人魚》(2016)再來〈世間始終你好〉,片中人魚避暱處一角還疊起幾張黑膠唱片,便包括當年的《射鵰英雄傳》,那些年的這些歌曲,隔代流傳,自有其價值,當然是聽在我這「餅」級人耳中,那隔代,說起來已隔了幾代。

←1983年推出的「香港管弦樂團演奏電視劇名曲」唱片,選曲上可謂顧嘉煇作品選輯。曲目經重新編曲供樂團演奏,由石信之指揮。我特別喜歡把《乘風破浪》以舞曲形式呈現。這鐳射唱片於數年前購得,標為2015年出版。

走過22 踏進23

2023/01/04 at 7:28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 5 Comments

  2022年在疫情起落中渡過。此間究竟是起還是落?有點迷糊,這幾年都不脫這種混噩感。去舊迎新,想想該寫些甚麼,同樣迷糊。桌上放了幾冊書刊,略作撿拾整理,並非說這年如此具書卷氣,僅湊合記錄。這一年的五幅圖捨橫向排列,否則圖像太細小。

(1)影評人及電影研究者蒲鋒在台灣出版了評論集《閒尋舊蹤跡:華語文藝電影源流考》。與蒲先生認識逾三十載,深知他閱讀量豐且範圍廣,文集包括數篇曾在學術會議發表的論文,透視其對華語電影探尋甚深。其一觸及改編依達小說的電影,勾起我一頁無關宏旨的記憶。過去曾任飲食版記者,有一回應公關界前輩紀鳳裳(Carline)邀約赴飯局,竟與依達一起午膳。這天飯桌上僅四人,惜我這後輩只在聽,沒多發言。

(2)前一貼談《市民的大會堂:延亮六十年微光》一書。初夏以還,聆聽多位曾任職大會堂或使用設施的前輩憶往,繼而化作文字,如影相隨,歷程妙曼,很享受。已數年沒欣賞香港藝術節,或受這些訪問鼓動,竟發心首天便到票房輪候購票,其一是在大會堂音樂廳欣賞結合樂曲及錄像的作品。

(3)當飲食版記者已是九十年代末的事,歷經多年,去夏竟有機會參與《阿一師徒與鮑魚》一書的採訪及撰文,與富臨飯店的老闆、職員傾談,包括行政總廚黃隆滔,重整他與師傅楊貫一逾三十年的師徒情。2014年,曾替報章訪問「一哥」,期間已接觸滔哥,這次可謂續前緣。

(4)年輕的民間組織Reel to Reel Institute,成員也滿溢朝氣,銳意保存影像記錄及推動觀影文化。我這「老餅」有幸於夏季參與製作其出版的書本《入戲院——電影的起源➁》。此插圖本以年輕人為對象,薄薄一冊,延續同系列首冊《電影的起源》,扼要勾劃放映歷程,交織插畫師靈動的圖像,富有趣味。

(5)久未觀看現場表演,年終,走進演藝學院歌劇院欣賞周國賢創作音樂及演出的《第二時間》。該音樂劇靈感來自前戲院外牆廣告畫畫師姜志名的成長故事,內容觸及其對繪畫人像的體會。製作結合各方創作人,如負責填詞的小克,上圖場刊的插畫也是其手筆。與姜先生認識逾十載,欣慰他對繪畫的熱忱依舊,並積極參與創作。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