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慶:我也來15周年紀念

2021/07/30 at 4:0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雜誌雜說 | 7 Comments

  2006年7月30日,本網誌貼出首則拙文,今天2021年7月30日,算來就是15周年紀念。社交平台千回百變,礙於不懂操作,還是原地踏步。外間繁花耀眼,並非不察覺,惟深明各有前因,不強求,只慣性的天天打開網誌門,抹塵粉飾,即便人影依稀,總歸自得其樂。從興趣出發,近來除了戲院,也抖出舊物,為不同階段的人與事作小結,自說自話。

  紙本雜誌還盛行的年代,每屆特定期數或創刊周年,總推出特別號。多年前出版的拙作《看雜誌:1980s-1990s紀事》亦列舉若干,那是香港雜誌為主。洋人刊物往往做得更繽紛,在此整理檢閱藏品,來個「《看雜誌 》番外篇」,既「番」且「外」,也不能缺華文誌,為此所謂15周年紀念獨腳慶。

電影:疫情關係,無法外遊的嗟嘆、抱怨至震怒,不絕於耳。算算自己已14年沒外出遊歷,僅到過澳門兩三次。年長了,實無難耐之感,於是搬出尚餘的記憶,退後作前進的遊歷,像翻翻這三冊1995年遊法國時買的雜誌。左:途中巧遇1995年6月《STUDIO》的一百期紀念號,該流行電影雜誌圖片豐富,版面精美。

中:《POSITIF》(正片)屬嚴肅的電影刊物,在舊物店找到這1994年7月的400期特別號,封面是《火網情鴛》(Force of Arms, 1951)的拍攝現場,專題找來65位導演撰文談影,華人者僅楊德昌。右:1995年《Cahiers de Cinema》(電影筆記)的電影百年特刊,後來遠流出版社推出了中譯本《電光幻影一百年》。

潮流:縱非潮人,亦偶爾買潮刊閱覽,觀圖及看設計。左:《Interview》買過數冊,那次在澳門的書報店意外見這1994年10月的「25周年紀念號」,差不多八十塊,為收藏而買。

中:英國刊物《I-D》僅買過這1995年10月號,上標「風行15年,特別生日號」。該刊封面人物向來擺出「隻眼開隻眼閉」甫士,惟這期沒有,但反光塗層讓人人變身封面人物。右:本網誌曾貼《DETOUR》九周年號,這冊十周年尤具紀念性,曬盡歷年120期封面。這期封面圖輯由David LaChapelle操刀,色彩濃烈,襯景出位,一慣的俗艷浮誇,重塑麥克華堡的壞孩子造型。

華文:三冊來自台灣的雜誌。左:1994年1月《PEOPLE》(時人雜誌國際中文版),註為「周年特刊」,可說一周年紀念號。有別於美國版屬周刊,中文版為月刊。這期封面人物是李宗盛,我亦曾購入另一期,封面則是周恩來。

中:九十年代中曾訂閱《誠品閱讀》,惜數期後終刊。2000年《誠品好讀》面世,這冊2001年7月第12期「無悔的雜誌人生--好讀1週年,雜誌特刊」,檢視當地誌事往憶,一場精彩檢閱右:1993年4月15日的《Newton》(牛頓雜誌)載「創刊十週年紀念特輯」,聚焦當地的自然資源、景觀及動植物。任職《明報周刊》時,來自台灣的同事分享在《小牛頓雜誌》工作,我才知當地還有《小小牛頓雜誌》,貼心的按年齡層分門別類。

娛樂:《Entertainment Weekly》5周年紀念號(1995年2月24-3月3日)。該綜藝雜誌廣及影視歌,我買得較多,因每年春及秋季都推出「電影特集」,尤其秋季,一口氣點算8月底至12月公映的幾近全部電影資訊,那個年代就看得滿足。

時事:1998年5月《TIME》(時代周刊)「75周年紀念號」,份量加碼稱為「Special Double Issue 」 。此在亞洲區印刷及發行的版本,與外國版本的封面、刊期都有出入。

特集:除紀念號,雜誌不時推「特集」。此1995年9月日本雜誌《CUT》,被其「Bruce Weber Special」吸引,Bruce鏡頭捕捉眾多人物,包括封面還很年輕的狄卡比奧。同期還有「1995 Hong Kong Head for the World」特輯 ,呈現王家衞及其演員的魅力。

1965年首映《東京世運會》

2021/07/24 at 12:58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2 Comments

  曾職事報刊業,無可避免試過為趕話題而做故仔,雖對此舉不以為然。數天前友人喜孜孜分享購得紀錄片《東京世運會》藍光碟,我慣性把搜尋的放映剪報分享。該剪報曾於2008年在此張貼,此間「東京奧運」踩鋼線式的行進,那就「趕話題」湊合整理一篇。

←《東京世運會》(Tokyo Olympiad)於1965年6月12日在港首映,左至右為11及12日的廣告,標舉「本港百年開埠創舉 首輪戲院兩線聯映」。是否屬實,得請前輩賜教。公映雙線為:豪華、新華/大華、麗都。

  《東京世運會》於1965年3月在日本首映,經東寶發行到港。放映廣告疾呼「創舉」:「世界第一部以全景濶幕攝製之世運片」;又羅列幕後陣容:「攝影機 1031架 / 技師 500人 / 底片 40萬呎 / 錄音師 20人 / 導演 28人 / 攝影師 164人 / 總導演:市川崑」。

  該片長170分鐘,廣告註「片長更改時間:2:30、5:15、7:30、9:45」。放映的拷貝應為刪節本,但「優待觀眾,不加座價」。內容賣點以足球賽先行,還有「楊傳廣傾力上陣」。

  1964年東京世運在10月舉行,紀錄片在半年後推出,今天直播通行,實難想像。際此高速年代,人人心情急進、耐性欠缺,事事求一按鍵便一目了然,單看戲院內觀眾頻頻把玩手機,擱下片刻也屬不可能任務。賽事結果早塵埃落定,觀眾仍能耐心觀戰,大概是那些年才可以,只因沒那麼多即食的影像頻道,真箇做到「享受過程」。

  《東京世運會》的廣告攻勢凌勵,尤為醒目的是「精工表」,一次組合式的廣告。精工表是該屆世運會的官方時計,廣告謂:「為現代世運時間裁判,足證為世界公認可靠之優良產品!」按維基百科指,也是奧運首次採用瑞士品牌以外的計時產品。

  日本舉辦世運會,彰顯其戰後復甦的成就,作為場內的計時器,精工表亦體現這種軟實力。影片公映時,精工表在香港銷售僅三年多。1961年10月,曉莊貿易行獲得精工表的香港總代理後,宴請鐘表商。

  席間精工表代表致詞:「該公司於卅五年前,已在本港設立分公司,介紹該廠鐘錶在港銷售。」依此說法,即二十年代曾銷港。二次大戰後,該公司努力重建,恢復生產,爭取海外市場,1961年起在港拓展銷售網。其大動作的推廣,包括於1963年12月10日在港設服務站,位於倫敦戲院側,乃各手表品牌之首創,提供原廠零件,為顧客維修手表。當時的總代理已轉為通城公司。

↑東京的上一屆,1960年的世運會在羅馬舉行,所攝的紀錄片《羅馬世運會》(The Great Olympics – 1960)於1961年3月14日在港首映(先映9:30優先場)。該片的宣傳焦點之一是「看中國健兒楊傳廣參加十項運動,勇奪銀牌,為國爭光」。影片在皇都、麗聲聯映,上右圖報章刊皇都放映時的外牆粉飾及觀影人潮。該屆由亞米茄提供計時器材,上左圖:3月14日的廣告指該品牌「自一九三二年以來歷為每屆奧林匹克採用為記錄大會各項比賽節目之計時器」。

時光倒流那些年續話碧麗宮

2021/07/19 at 1:30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港島 | 3 Comments

→《藍色夜合花》(Blue Velvet, 1986)預告放映廣告,於1987年3月13日在碧麗宮公映。印象中,《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80)也在此放映 。

  前文談在碧麗宮看《卡門》,對一年來香港一次的我,機緣正巧,而以該戲院的排片方向,《卡門》也算異數。碧麗宮裝潢華麗,作為一院單線放映電影,與藝術影院實有距離。其選片大路,只配合包裝宣傳,加上戲院的中產形象,令這些影片驟看屬富格調的精品,但往往是荷里活的二、三線小本製作或言情文藝片而已。

  我遷港時該院已營運多年,在此看戲的次數有限。想想它曾放映哪些片?腦海湧出一堆戲:《春風得意上雲霄》(Coal Miner’s Daughter, 1980)、《笑中有淚》(Only When I Laugh, 1981)、《面具》(Mask, 1985) 、 《難得有情郎》(Nothing in Common, 1986)、《月滿抱佳人》(Moonstruck, 1987)、《芳心情濃》(Mystic Pizza, 1988)、《茶煲爹哋》(Parenthood, 1989)、《呷醋妙女郎》(She-Devil, 1989)、《浮世戀》(Come See the Paradise, 1990)、《出位妙女郎》(Born Yesterday, 1993)。

  上述純粹隨意想到,沒考證,或有誤,但它曾重映《後窗》(Rear Window, 1954)我倒肯定。該院偶有重映舊片,我曾在此看《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及《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 1957)。

↑以往偶爾會剪存報章廣告,屬碧麗宮的沒幾張,包括上方和這張《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的,都發黃了;《與》片是與UA金鐘、海城聯線放映。右為《鐵與絲》(Iron & Silk, 1990)宣傳單張,由孫小玲執導,改編自Mark Salzman的自傳體小說(兼任此片主角),女主角是鄔君梅,還有林翠。單張號稱獲邀參加國際影展,單看名字不太清楚是甚麼影展。

  1994年4月22日《香港經濟日報》,舒琪在其「普通人」專欄寫下短文〈碧麗宮〉,提到該院結業前,記者致電問他對戲院有「甚麼感受」,他坦言:「沒有,真正的沒有。」續寫道:「除了一度是全香港有着最舒適和寬敞座位的戲院之外,除了《時光倒流七十年》之外,碧麗宮還留過給我們一些甚麼回憶?沒有。(以電影論,《時光倒流七十年》算是啥貨色?)

  後再指出:「如果說碧麗宮有過任何的代表性的話,那便是;有過這麼一段時期,它等同了snob。去碧麗宮睇戲,成了一種品味的標誌,一種身份的認同,表面上high-brow,實際上最多不過是middle-brow,又或者是低檔中的高檔。

碧麗宮:藉着照片再走一回

2021/07/10 at 6:27 am | Posted in 香港戲院/港島 | 6 Comments

  前貼提及在網絡覓得戲院照片,還有碧麗宮這幾張。照片搜來已一段日子,忘了來源,但難得有好幾張,包括進入大堂的入口、票房及等候進場的大堂及放映廳。縱然牽強,也硬來說句借照片再走一回。

  本誌曾零碎寫過這戲院點滴,不累贅。當年居澳,對該院的輝煌早上心,故來港時多少抱朝聖心態進場,即便它有這些那些不善處,對我這出城鄉里還是吸引的,能走一回已很愉快。1985年12月下旬,第一次進碧麗宮,看西班牙導演卡路斯‧梭拉(Carlos Saura)執導的《卡門》(Carmen, 1983),佛蘭明高舞蹈澎湃悅目,劇情把歌劇故事與現實情愛糾葛交織,一場滿足的觀影之旅。此前在澳門聽收音機,獲悉此片原排在灣仔新華戲院放映,第一期 《新華影訊》也選用該片劇照作封面,後來卻有變動。

↑碧麗宮輝煌的放映廳。當年主要買前方堂座的票,價格較後方的超等廉。不過,地台的傾斜度有限,常有被前方觀眾遮檔視線之弊。

↑(上左至右)那時一般會在謝斐道的入口進碧麗宮所在的世貿中心,抬頭見廣告大牌。進入後乘扶手梯,經美心皇宮酒樓,再上一層便是碧麗宮的入口。依稀記得預售票房設該入口側。
(下左至右)拾級而上,便走進大堂,那兒設即場售票處,外圍則是等候進場的大廳。印象中,內裏也掛有若干手繪廣告畫。進入映廳後,紅彤彤的大型梳化相當搶眼。相較一般戲院「貼身」的座椅和淺窄的走道,碧麗宮的座位確實舒適,足以伸展雙腳,常笑言可以「攤喺道坐」。

  上左圖見《情迷血瑪莉》(The Innocent, 1993)廣告牌,那是碧麗宮結業前最後放映的電影。而我在該院看的最後一部電影則是《單身一族》(Singles, 1992)。當時我仍任職電視台,有天下班後同事提議看電影「補充養料」,沒甚麼好選下,隨意找上這部。

  沒期許,《單》片卻意外風趣,像碧姬芳達在診所商討隆胸一段,演醫生的Bill Pullman挺可愛,當時他還未演出《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 1996);最早留意到他,是其在《稀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 1988)飾演出版社編輯Julian,帶點傻氣的小角色。看《單》片時沒注意導演Cameron Crowe,回想影片已初見風格……那些年的觀影往憶,印象竟挺深刻。

←後來同事送我《單》片美國版原聲碟,另在雜誌社換來海報,構圖即唱片盒那張,熨上銀色,右下Campbell Scott和Kyra Sedgwick,甫士頗像二戰結束後戀人擁吻的經典照。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