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戲院風景,八十幾年前

2020/10/25 at 2:53 am | Posted in 粵劇戲曲, 外地戲院 | 6 Comments

  九十年代末,在報館工作,同事不止一次做深圳消費特輯。在這城中,也許我是少數不曾探進深圳尋樂的人,即使書城也未嘗涉足。友儕間偶有交換當地的廉價消費情報,樂在其中,我僅因工作關係曾途經深圳外圍,沒走進市中心。

  深圳的舊貌新顏,我只能道聽塗說。半世紀前,有些內地影片禁止在港公映,聞說有人回深圳看,時光一轉,多年前朋友謂,因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遲遲未在港公映,打算返深圳觀賞。深圳戲院的前世今生,我腦海只有碎塊幾片。

↑左起:1933年7月2日及26日廣告。又生公司經營的深圳大戲院,邀來名伶演出,包括全男班名旦千里駒、陳非儂。該院鄰近火車站。

  翻1933年7月2日《工商晚報》,見「深圳又生大戲院」廣告,同日報紙介紹:「深圳自歸又生公司開埠以來、大有小澳門之稱、對于各項設施、無不應有盡有、以廣招徠、關于戲院部份、尤特別注重……」說得頗空泛,該文末尾補充,「特挽靚少鳳向陳非儂千里駒白駒榮等極端拉攏」,經鳳伶努力,成事機會頗高。同日廣告宣傳「省港名優大集會」將於該院開演。

  上文指深圳經又生公司「開埠」,大概指為當地墟市帶來「繁榮」景像,既像「小澳門」,多少想像到是何等格局的娛樂場所。該戲院在香港報章刊登廣告,吸引本地人北上,如意算盤一打,觀劇兼留下玩兩手更佳,1934年2月的廣告示:「點點鐘有車由尖沙咀直達本院三十五分鐘到步」。自1934年5月9日起,每天由尖沙咀合計有十班火車開往深圳。

↑左起:1934年2月12日及4月2日廣告,兩者皆示「點點鐘有車由尖沙咀直達本院三十五分鐘到步」,後者又介紹該院正值重建。

  及至1934年4月刊出的廣告,指該戲院「重建」,從中揣測該院應屬簡陋的磚瓦建築,因重建而架搭一葵棚演戲:「本院從新設計。改建偉大規範。柱腳則純用鋼筋三合土築成。而用鐵柱支撐。使無礙視線。舞台擴大西式。座位非常美化。凡電風扇播音機冷汽管抽汽機等完全從新添置」。該建築原定6月14日竣工,卻於同月3日出意外,報載:「下午二時四十分、不知何故、突隆然一聲、該院屋脊之三條工字鐵、忽全數跌下、工字鐵上瓦片、亦隨之墜下、用以支持該院之三合土柱十四條、亦跌低八九、幾全座倒塌」。事件致四死五傷。

  同年8月25日《天光報》載文介紹該公司,透視其營運實況:「深圳為寶安縣屬最繁盛之墟市、位於廣九鐵路沿境、交通異常方便、自香港禁絕娼賭後、該墟益形繁榮、有小澳門之稱、距深圳之南一里許、有一賭博大集場、名又生公司、公司之旁有一小涌環繞其間、對面乃深圳車站、為中英交界地,公司建築宏大、計有葵棚十餘座、迴廊曲徑、頗為雅觀、內設有花園、戲院、花艇、佈置亦頗標緻、中西餐館、談話處等等、醉生夢死地方、應有盡有」。同文最後提到:「至戲院花園凡來賭者、均可任意遊觀」。(黑體據原文)

  同月該報發出多文,抨擊此賭窟之不堪,力陳須掃黃禁賭。1938年報載,該址用作難民收容所,又生公司亦早已結束。

↑1960年4月深圳戲院廣告,不清楚是否同一建築物。當時安排的節目包括戲曲表演,如錫劇、潮劇,更有中央樂團演出的音樂會。

在澳、港欣賞葡萄牙電影

2020/10/19 at 8:20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港島, 澳門戲院 | 4 Comments

↑1949年10月下旬,澳門國華戲院公映葡國電影《賈梅士傳》,惟廣告沒有任何影片資料。估計是1946年的Camões,由José Leitão de Barros導演,António Vilar飾賈梅士,曾入圍1946年康城影展角逐金棕櫚大獎。

  一海之隔,澳門也曾是殖民地,惟管治缺失,民生事項每每「懶理」,教育便倚仗私立學校,各校課程迥異,亦沒安排教授葡文。戲院所放影片,雖有檢查,但由哪部門、哪些人主理,普羅大眾不清楚。之前查看澳門舊報,才發現四十年代偶有葡國電影公映,但我居澳期間,不覺察坊間曾映葡語片;當然,許或是我孤陋寡聞,作為草根基層戶,與土生葡人圈子並無交往。

←葡國片《家庭肖像》首映邀請卡。影片演員Maria de Medeiros(左)曾演《情迷六月花》、Joaquim de Almeida(中)曾演《燃眉追擊》。

  點算看過的葡國片,毋須張開雙手,一隻巴掌已夠,且都在香港看的。回溯1989年首次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當時參考雜誌推介,欣賞了葡國片《艱辛歲月》(Hard Time, 1988)。至今對影片內容已無印象,僅記得是黑白片;資料顯示改篇自狄更斯小說,背景移到八十年代葡國。

  多年後又看了《信誓》(The Letter, 1999),冒名而至觀賞大師Manoel de Oliveira的作品,惜無法投入,猶記片中一場女角閱讀來信,鏡頭不偏不倚地記錄她讀畢整封長信,看時真箇吃力。拍此片時導演已87歲,之後每一年他仍推出新作,至2012年完成最後作品,那年已104歲,相當傳奇。

  另於1994年11月,收到「激情夢囈-歐洲電影節」的請柬,到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看了葡國片《家庭肖像》(Family Portrait, 1991),大概是我首次到該處看電影。真失禮,對該片亦全無記憶,唯一印象是,意外發現該片男主角Joaquim de Almeida曾在美國片《燃眉追擊》(Clear and Present Danger)飾歹角,迄今他仍偶爾演美國片。《家》片女角Maria de Medeiros的臉容帶點耐人尋味的纖巧美,在《情迷六月花》(Henry and June)演迷樣的Anaïs Nin,後來亦在《危險人物》(Pulp Fiction)演布斯韋士利女友一角。如此這般一張看葡語片清單。

→香港一年也有多個歐洲電影專題,自1998年起舉辦的「MAX! 新人類新戲式--奧地利、德國、瑞士電影節」,曾帶來頗受歡迎《疾走羅拉》(Run Lola Run, 1998)。影展以乳牛作標誌。

每70天映七天英國電影

2020/10/13 at 8:1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港島 | 8 Comments

↑1947年6月,英國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的《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 1946)及《偷情記》(Brief Encounter, 1945),分別於娛樂(11日)及利舞台(25日)公映。

____前述港府曾規定戲院須放映特定數量英國片。1946年9月27日《華僑日報》報導,有鑑部分「外國影片公司」強迫放映者訂映其公司的影片,故「立法局將通過法案,規定英片在港撥配數額,及將規定每一享有第一及第弍放映權之戲院,須于每七十日內撥出七日放映英片,包括時事畫,短片及長片。」英國鷹獅影片公司已表明有足夠影片應付所需。

____該報導續指「港督將委出影片統制官一位」,就有特殊需要時變更條件。法規亦設罰則,未能執行者,「於被判有罪時,須受不過七千元之罰款,並受不過六月之監禁;或于簡易庭,被判有罪時,須受不過五千元之罰款,及受不過三月之監禁。」後報載立法局於10月11日二、三讀通過「規定映英影片及限制影片定映」法案

____1948年6月16日澳門《華僑報》一則「香港特訊」指:「一九四七年之影片管理條例」執行以來,效果未如理想,英國影片代理商要求港府修訂該條例。報導引述「熟知內情之片商」表示,香港觀眾已熟悉美國片,要改變觀念不容易,並指「渠等多數崇拜明星,以明星價值來評價一套影片之好劣。事實上美國之電影明星,係較英國之電影明星多人認識也」,同時,「英國片未能在佈景、故事、攝影術等諸方面發揮『官能主義』之最高效能,以迎合香港觀眾之口味」。惟大石砸死蟹下,商人只能吐吐苦水。

____同年8月9日《工商晚報》報導「當局現時規定各大影院,每一期(七十日)至少須放影七部英國片,每部至少放影兩天。」(此限額與上報導有別)官方仍嫌不足,「擬規定每七十日之一期中,須放影英國片十四部」。業內人士「深感不安,以英國片中一部份雖受影迷歡迎,但大多數均似有過度沉悶之感,未為大多數人士所歡迎,每期放影之英國片,統計收入,多有虧本者」。業界只能向當局陳情,要求免增加放映量。

____關於限額,見1949年5月14日《華僑日報》一則報導仍指:「根據法律規定,每七十天即須放映英國片七天,此為最低限度之數」,此限額與文首所指脗合,又當時港府擬跟隨星洲(星加坡)的新規定,把限額增為每七十天須映英片十天。

↑1971年4月,大衛連的《碧海情天》(Ryan’s Daughter, 1970)在香港三間戲院公映,包括新蒲崗麗宮。這次放映是我的史前史,印象較深是八十年代在碧麗宮重映,竟由麗宮到碧麗宮。

____回到那些年,英國電影業仍算蓬勃,英國片受殖民政府護航,不時亮相本地戲院,不知整體票房如何。說英國片,想起希治閣、大衛連等名家,惟其傳世名作不少由美國公司投資。十多年前在專題放映活動欣賞大衛連英國時期的作品《相逢恨晚》(Brief Encounter),該片於1947年6月25日在利舞台首映,片名譯為《偷情記》,雖正中故事重心,卻欠羅曼蒂克氣息,未能呼應影片那淡淡哀愁的情調。同月,娛樂亦映了導演另一作品《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