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西片發行商

2020/08/26 at 2:09 am | Posted in 電影宣傳,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1953年2月13日,是日為農曆年卅大除夕,報章刊出多家西片發行公司的聯合賀年廣告,除了所謂美國八大影片公司(環球、霍士、美高梅、派拉蒙、華納、哥倫比亞、雷電華及聯美),另有共和、萬國,以及發行歐洲片的聯法、Pathe Overseas(百代),還有發行英國片的蘭克、倫敦,以及菲力德。

↑1954年2月2日,是日年廿九,也是大除夕,各影片發行公司又刊出賀年廣告,但與上一年略有出入,去年的公司大多繼續參與,但少了蘭克、菲力德,多了金城。上方的宣傳語,更添古意:「眄銀壇之進步無疆兮,喜氣洋洋。祝影迷之春釐百福兮,長樂永康!

__不同年代,從事外語片發行的公司有別,我想了解,卻無線索,湊巧翻到這兩頁廣告,便留下參考。純求便捷,在廣告刊出的那一、兩個月翻查,既是新年時份,八大公司的美國片固然排山倒海而來,但其他公司發行的影片也不缺。

__以1954年1、2月間為例,本身亦為美國公司的共和,發行了《洪荒仙子》(Angel on the Amazon, 1948)、《慾海群雌》(A Perilous Journey, 1953),而聯法公司則有瑪丁嘉露演出、意大利和法國合拍的《春宵一刻值千金》(Adorable Creatures, 1952),同時,百代公司亦發行了意、法合拍的《四劍客與女間諜》(Milady and the Musketeers, 1952)及意大利片《一曲清歌醉幾回》(L’elisir d’amore),查看1955年1月,該公司發行了意大利、美國合拍的《迷宮奪美》(Mystery of the Black Jungle)。

__同期,尚有榮豐公司發行的法國片《艷陽春水驚鴻》(Une fille dans le soleil)、聯藝公司發行的《綠林怪傑》(Son of Belle Starr, 1953)。上述僅隨意查看,縱非名片,演員也缺號召力,但反映外語片市場挺蓬勃。對於非美國片,較難賣星光,一些未為觀眾熟悉的演員,發行商仍挖空心思找角度,像《迷宮奪美》介紹男主角力士柏加(Lex Barker)為「蓮娜端納現任丈夫健美小生」;而「歌舞喜劇」《一曲清歌醉幾回》倒老實,介紹諸位演出的女高音、男高音。

↑左二為1954年1月15日的廣告,右一則是1954年1月1日的。

__蘭克公司一直活躍,帶來眾多英國電影。戰後,港英政府要求戲院增加放映英國電影數量,更定限額,要求每年撥出一定日數放映英國片。惟英國片的普及度總亞於美國片,早前聽前輩分享,每年院商也為填滿「定額」而煩惱。

__回到五十年代,英國影業並不遜色,1954年1月15日這天,便有三部蘭克發行的影片廣告,包括百老匯、樂聲最後一天聯映《萬次新娘》(Always a Bride),並預告明天公映《師生之間》(Personal Affair),同日,利舞台、大世界放映其發行的《飛車艷史》(Genevieve)。這年1月1日,皇后、平安則以其發行的《壯志千秋》(Malta Story)慶祝元旦。該四片均為1953年的出品。

威廉荷頓訪港推鳥瞰體電影

2020/08/10 at 1:35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Leave a comment

↑《大團圓》(White Christmas, 1954)預告片首個畫面,即介紹為首部VistaVision電影。

__前文談「Panavision」,這類技術名詞,一般觀眾不易掌握,但作為賣點,擲地總歸有聲,令公眾感覺有點甚麼該留意,以至不容有失,收招徠之效。本誌曾分享娛樂、璇宮、樂宮於1955年1月聯映首部「超視綜藝體電影」(VistaVision)《大團圓》(White Christmas)。該片於1954年10月在美國推出,三個多月後香港觀眾已能觀賞,在當年算迅速。

__「VistaVision」這概念於1954年中已進入香港,報章譯作「鳥瞰體」影片。查Wikipedia內相關條目的首句指(粗略翻譯):「這是由派拉蒙影片公司於1954年創製,一種具有較高解像度的35米釐闊銀幕制式的影片」。據報章報導,演員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參與推介這新技術,並引述他旅經香港時的解說:「『鳥瞰體』(VistaVision)……是一種新的電影技術,放映時在可能的最大銀幕上,表現出最佳的效果……派拉蒙公司將『鳥瞰體』技術公開與一切製片家,並鼓勵彼等採用此方法以促進電影藝術。派拉蒙公司並不收取任何費用。

←1954年6月8日威廉荷頓訪港,期間戲院聯映《女人萬歲》。

__1954年3月,威廉荷頓憑《戰地軍魂》(Stalag 17, 1953)獲奧斯卡影帝,同年6月8日抵港,作為遠東行的一站,他說是「順攜同派拉蒙公司之鳥瞰體電影前來遠東各地放映」。訪港期間,娛樂、樂宮、璇宮聯映其演出的《女人萬歲》(Forever Female),卻非該制式影片,他沒有隨片登台,僅在酒店的記者會亮相,淺談「鳥瞰體」影片。西報廣告載他遵醫生囑咐,在港僅旅遊,不登台。

__翌年,《大團圓》映過後,1955年5月4日《工商晚報》的一則特稿指:「在威廉荷頓環球旅行宣傳超視綜藝體電影時,我們已經聽過它的好處,它也是用大銀幕,而且比例是一比一‧八五,這樣在構圖上有更佳的比例,而它的最大優點是任何舊有的放映機都可以放映,不用特別訓練工作人員」。當時,第二部該制式影片《小丑大王》(3 Ring Circus)亦已公映。

__這是威廉荷頓首次來香港,影片公司和聯映其電影的戲院甚為重視,要員紛來接機。報章報導:「有派拉蒙港公司經理馬希聖、娛樂戲院經理曹澤球、璇宮經理歐德禮、(按:璇宮)華經理楊耀琅、樂宮經理蔡澤霖」,此外,女星林翠、尤敏、葛蘭、林靜亦出席迎接。首度訪港後,威廉荷頓與港結緣,往後多次來訪,除拍攝電影,更多屬私人旅遊,並曾在港投資電台生意等,被媒體稱為「香港的老朋友」。

↑威廉荷頓首次訪港,除了影片、戲院主事人往機場迎接,
影星(右起)尤敏、林翠、葛蘭、林靜也出席。

 

辰衝圖書找到平面影畫

2020/08/01 at 1:1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海報, 悅讀戲文 | 2 Comments

←辰衝圖書公司位於尖沙咀樂道13-15號的門市,於1964年7月18日開幕,稱之為「分行」。從廣告附地圖所見,當時總店位於彌敦道64號美麗都大廈。

__辰衝圖書公司位於樂道的門市,經營至7月31日結束,並轉為網上銷售。從友人傳來的報道,讀到不少舊雨心有戚然的懷緬一番。於此城市,我實在沒資格記此書店。英文水平不濟,與英文書籍有距離,絕非熟客。回想初來香港,愛四處蹓躂,途經尖沙咀時,偶爾會踏進辰衝「觀光」一番,縱然周遭「響起」洋話,卻引發我點滴遐思。

__我喜愛在店的對街望過來,佔兩個門牌的辰衝呈對稱格局,大門口兩側鑲嵌大幅玻璃,作為陳列書籍窗櫥,頗見氣勢,其上方展開的英文店名,斗大字體,舊式字款,遙看如一段外國的街景。

__主力銷售英文書籍,氣氛與中文書店有別,或如友人提到,其透着歲月痕跡的木地板及書櫃,散溢暖意。店內密密砸砸的置滿書本,序中有亂,撞出嚶嚶細語,嗅到紙頁的氣息,感受到讀與被讀的求知氛圍,反而設計、規劃過於工整的新型書店,書本僅可遠觀,要是走近掀動(有陣子更流行以膠袋包裹,杜絕「打書釘」),恍若破壞了設計師對美的營造。

↑彼德格連韋納1996年作品《枕邊禁書》(The Pillow Book),部分場景取自辰衝圖書,但僅選外觀,店內情景則為廠景,製作人發放無邊聯想。

__辰衝的網頁載其成立於1918年。查看舊報,六十年代初,辰衝位於彌敦道25號,並於1962年2月1日遷往彌敦道64號的美麗都大廈。及至1964年7月18日,其位於樂道的分店開幕。屈指一算,辰衝的樂道店剛好營運了56年。英國導演彼德格連韋納(Peter Greenaway)執導的《枕邊禁書》(The Pillow Book, 1996),辰衝亦是場景之一,不過只限外觀,內進後便接上廠景,導演的鏡頭在當中游移,營造詭秘莫測的影像。

↑印象中,僅在辰衝購買過《The 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lm Poster》,很喜歡。家中保留的辰衝塑料袋,大概是那次購書獲得的,上載五店地址(樂道店為Head Office),電話號碼僅七字。其上把作家名字化作紋飾,如狄更斯(Dickens) 、伏爾泰(Voltaire)。

__老主顧回味往事,提到年輕時已定期光顧,我則缺乏這種貼身往憶,印象中,僅在此買過一本書,也堪回味。約於1989至90年間,有一回走過,推門內進,即見近門一側的特價架上顯眼地豎立了Gregory J. Edwards著的《The 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lm Poster》,一冊和電影有關的讀本,把我的眼球攝着,且以特價發售,約112元(當年我作為學生,也是個數目),作為類似「咖啡桌書」的精裝硬皮書,屬驚喜價。我往還多遍,猶疑難決,反覆思量才把它購下。迄今重閱仍覺是挺豐富的書本,從海報演進側影了一頁電影簡史,當然以西方為主,亞洲僅觸及日本,有賴各收藏大家和學者再補充。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