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被禁止的朝鮮夢想

2022/12/18 at 3:30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海報 | Leave a comment

  內地把這電影的片名翻譯為《天文.問天》,英文名則直接:「Forbidden Dream」(被禁止的夢想)。我不懂韓文,見個別英文版海報出現漢字「天問」。2019年的影片,由《八月照相館》(1998)的許秦豪執導,演員組合突顯韓石圭、崔岷植自《生死諜變》(1999)後暌違三十年再合作。如此這般描述,想起九十年代後期,辦公室周遭流轉電影韓流的冷與熱,我絕對後知後覺,如今欣賞兩位實力派「戲骨」演出,倒沒有太強烈的時空差距。

↑左起:海報用上韓石圭(下)、崔岷植的大特寫,看到對前輩的尊重,兩張滿載歲月歷練的臉孔,亦承得起這幅海報。三十年後再合作,二人仍立於影視作品的一線位置。右方海報採用了片中殿下與官奴在皇宮外台階觀星的場面。皇帝乃萬人之上,只需俯視臣民,而官奴則地位低下,只能卑躬垂首。對他們而言,昂首仰望星空,都是難得而暢快的經驗,皇與奴於此平起平坐。

  影片開出來就非賣座格局,以資深演員領軍,沒有新生代閃星,感情線欠奉,說的就是皇帝與官奴的友情。影片所獲評價一般,或有此前提,我看來倒愜意,其在服飾、攝影亦相當精巧。雖沒有刺激的戲劇元素,處理上卻仍起落有致。一如不少韓片、韓劇,捨線性時序式敍事,時空打散再穿插,以「事發四天前」、「二十年前」等指引跳躍展現。雖難言新鮮,但較平鋪直敍,添了時代氣息(平鋪直敍亦非一定壞)。同樣,韓片、韓劇也不缺扭橋位,有時候一扭再扭,本片至後段也來了一個「原來如此」的轉折。

↑左:皇帝向官奴查問時計的製造原理。右:在網上找到攝製隊的大合照,看韓劇至大結局一集,末尾常加插幾張拍攝時的照片,十九必然有台前幕後大合照,單以演員計,每每能集齊大部分人馬,不知其他地區流行否?

  朝鮮世宗皇帝的故事已多次搬上影劇,《天文.問天》聚焦皇帝圖創造適合朝鮮的曆法和時辰計算,棄明朝規制,隨着遇上對製作天文儀器別具心得的官奴蔣氏,宏願得圓。稱為「被禁止的夢想」,因皇帝創製自身的曆法,以至後來本國的文字,在宗主國的明朝天子眼中,就是大逆不道。影片以此為主軸展開故事,甫開場皇帝乘「安輿」前往行宮,該輛由蔣氏製作的車子在雷雨下倒塌。官奴被降以大罪。繼而倒敍,此前明帝派使節前來,就皇帝自定曆法等事興師問罪,臣子竟多規勸皇帝就範,皇帝遂施計,借機告誡臣子:誰才是國君!

  兩位主角對戲自然是欣賞焦點。故事時間有逾廿載差距,中年與老年對照,韓石圭的演出尤為深刻有力,特別明帝使節親臨宮廷,頤指氣使訓誡,他一臉頹唐,舉步蹣珊,憋着一肚氣,眼睛亦爆血通紅。後借一場意外,對甘於屈服的臣子持劍痛斥,悲憤沉痛。如前述,看韓片我是慢幾十拍,幾年前「追落後」觀賞《八月照相館》,才首次看韓的演出。循此理路看他近年的電視劇《浪漫醫生金師傅》,演堅執的隱世名醫,先後兩輯,帶引年輕醫生成長,角色討好。

↑早陣子看韓石圭2019年的劇集《Watcher》,黑色探案,亦正亦邪,又是另一面向。此間看另一收費頻道播放其新作《離別的食譜》,清新小品,看開首數集,沒有強擠淚水,平靜地為莫測的未來寄托溫馨的祝福,重拾,原宥,釋懷,情意綿綿。

黑白澄明:電影與海報

2022/04/22 at 1:04 am | Posted in 電影海報, 光影絮言 | Leave a comment

  有聲到無聲,黑白到彩色,乃電影進程。很多時那「進」亦被理解為進步。立於今天,若從手法論,實不涉進或退。圖逆向走的,當代無聲片案例不多,看過的如芬蘭阿基.郭利斯馬基導演的《大頭蝦與小瑪花》(Juha, 1999)及侯孝賢《最好的時光》(2005)中的第二段,當代黑白片則相對較多。2021年李濬益執導韓國電影《茲山魚譜》亦屬黑白片(顏色處理不詳)。當代黑白片有別從前,可隨意混色,化作內容,片中便有一兩幕點染了淡藍。

↑先被影片的海報吸引。不清楚現時電影海報會否印刷出來,或只作線上閱覽,每部電影彷彿都製作多款海報。網絡搜尋,《茲山魚譜》也不少,黑白調子,以海島景緻映襯劇中人,豁然壯闊。(中圖)另有接近單色的彩色版海報。

  影片講述韓國十八世紀歷史人物丁若銓,遭貶官後流放該國南端黑山島的故事。他發現那兒有多種獨特海產,請求熟知內情的漁民子弟協助,細錄各品種特徵,撰成魚譜。該漁家子好學,丁氏建議指導對方研習儒家學問,以換取其海洋知識,對方遂尊他為師。惟學有所成,漁家子選擇應試涉仕途,與老師的為學目的相背,師生頓起分歧,終分道揚鑣。丁氏病歿於海島。

  影片整體流於平淡,卻未構成風格。片中看到意圖添加細節,引發趣味,但師生關係寫得不夠深刻細緻,以至最後二人未復再見而永別,那遺憾未顯動人效果。影片的黑白攝影相當精巧,別具一格。對照其中一款以山水畫手法設計的海報,看到捕捉山光水影,情景交融,帶出文人恬淡心境的意圖。

薛耿求飾丁若銓,曾看他演出的《求偶一支公》、《綠洲》(2002)及《1987逆權公民》(2017),這次由中年演至老年,惟發揮有限。年輕漁家子弟則由卞約漢飾。此前看他演的電視劇集《未生》(2014)及《陽光先生》(2018),分別演據理力爭的職場小子,以及浪蕩的失意貴族少爺,演來活靈活現,生動可喜,留下印象。這次演出另一類角色,帶出倔強漁家子率性的一面。片中老師對「黑山」這地名感不安,故採納學生的意見,改用「茲山」,遂把書命名《茲山魚譜》。

↑影片攝下黑山島的自然風貌,採黑白處理,尤其詩意優美。(取自預告片截圖)

走路的人:漫畫家、電影人

2021/06/25 at 1:42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海報 | Leave a comment

  向來對潮流慢(豈止)半拍!少年時代同學熱讀漫畫,我充其量看看《叮噹》,電視卡通《超時空要塞》、《收穫星小子》都看過,但與他們對動漫,以至日本文化的迷戀程度,相距千萬里。他們曾透過學校附近一家士多訂購《平凡》等日本偶像雜誌,那時大家只是初中生。

谷口治郎《走路的人》
  幾年前聽酷愛動漫的朋友談着迷歷程,對方回想廿多年前留意到當時的新晉畫人谷口治郎的作品,此間卻都成歷史,谷口於2017年病故,僅69歲。對方淺談谷口作品《走路的人》,我純粹聽,還未看,單從內容及表達手法,已感興趣。

  終拿起漫畫閱讀,果然很對口味。這是谷口創作的故事兼繪畫,記下主人公遷居後,在新落戶的社區慢走,由近至遠,探索周遭陌生的人與事。過程中沒發現驚人秘辛,微細的人情物事,為生活添情趣:炎夏挽著竹簾走回家,汗流浹背,沒怨言,懸起簾子遮擋艷陽,涼風輕透,細啖涼飲,享受怡然午後;一口氣走上大樓天台,氣喘吁吁,跌坐一角,昂首赫見一群鳥兒掠過,送上鼓勵……

  谷口採用舒徐恬淡的畫風,單線條描摹活靈活現,沒有激越或過度動感化的加工,與故事氛圍脗合。由遼闊的景觀到細緻的特寫,觀察入微。加上故事以寫意為主,對白很少,純粹憑圖像呈現感受,處理得恰到好處。

  《孤獨的美食家》也是由谷口繪畫,我只看過劇集,從吃體會點滴生活觸感,方向大概與《走》相近。該劇我看罷首季便止,往後那些越覺誇張。故事原作者久住昌之在每集結尾現身,走訪劇集中作為場景的食店,可謂亮點。久住親和的與店東聊天,沒有演員松重豊漫畫化的演繹,帶出閒話家常的樂子。

正宇《走路的人》
  廿多年來影劇韓流縱有起落,卻仍強勢,我實羞於表白,對韓片依然「盲中中」,至近年才涉身看了少許。

  既是尋常觀眾,沒大使命,隨意張手在汪洋亂撈,湊巧看了幾部由河正宇演出的戲。按介紹,河完成大學及服兵役後才投演藝圈,難走偶像路線;從看過的幾部片,其所演角色由變態殺人犯、社團大佬、偷渡蟻民到黑幫小混混,頗多元化。

  他於2018年出版《走路的人》一書,去年台灣推出譯本。如書名示,分享走路體驗,不僅與團夥日走三萬步,一度勇至日走十萬步,書中僅穿插的談及拍片。作為「韓片盲」,不清楚河的走紅度或人氣甚麼的,但也知道兩集《與神同行》(2017-18)很賣座。影片以西片特效包裝結合傳統鬼神觀念,頗神化,但特技效果出色,難得故事也費力營造。第二集的口碑雖不如首集,但把三位要角的關係結連再創造,圓滿兩集的主線,仍然可觀。

  賣座片之外,頗喜歡《死亡動新聞》(2013),處理利索,開場已入正題,寥寥幾筆便勾出河飾演那倨傲逐名主播的性格,致狂徒即場炸橋、倒樓要脅,引發死亡直播。名導演朴贊郁的《下女誘罪》(2016),看前僅有情色作品印象。片長兩個半小時,時空抽離,惟劇情層層推進,橋段一扭再扭,頗具韓片特色,相當引人入勝。影片男角為河及趙震雄,二人多次合作,包括《許三觀》(2015)。

  河自編自導自演的《許三觀》票房失利,自稱事業陷低潮。影片改編自余華的小說,地點改為六十年代韓國大邱,也許先入為主,片中的村景儼若內地(河指在韓國南部的順天拍攝)。影片前半段帶荒誕色彩,寫忠直無爭的許三觀求偶成家經歷,後半段寫為治癒妻子與前男友所懷、沒血緣關係長子的遺傳病,持續賣血籌醫療費,驟看誇張,但處理平實,不致過度催淚。河演來戇直討好,小演員也相當可愛,終父子重聚,溫情流露。

↑《許三觀》(허삼관)韓版海報,河在書中指影片雖取得新年檔,但票房慘淡。

  檢視河演出的影片,總覺香港發行商的譯名富趣味、有噱頭,抓緊賣點,從宣傳角度論是較成功的。像把原題「暗殺」譯作《復國者聯盟》(2015),既「食」到賣座西片系列譯名,亦脗合影片背景;把 「隧道」譯為《活埋35夜》(2016) ,倍加刺激,卻沒有偏離影片故事。

2005案曆:台灣電影海報

2021/04/13 at 4:45 am | Posted in 電影海報 | 2 Comments

←多年前同事贈予的「2005案曆:台灣現代電影筆記」本子,實為行曆記事,內載劃分每月每天活動欄的空白頁,供人填下生活事項要目。內裏以千禧年前後的台灣電影海報作「間隔」,既屬點綴也是焦點,本子由台灣行政院新聞局於2004年9月出版。

  4月12日,乃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日子,自己以一部舊日本片作結。近年電影節都以看修復影片為主,今年看了李行的《秋決》,兄長截然說:「你細個睇過啦!」實在我已沒有印象。的確,七十年代初曾隨家人看過一點國語片,及至自己選片進戲院看,那已是另一個世代的台灣片。

  1987年第11屆國際電影節,是我來港後首次接觸,當時很節省,沒有費錢購票,只跑到大會堂看電視播放的電影片段剪輯,已很吸引。這年公映的台灣片包括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及楊德昌的《恐怖分子》,也是台灣電影第一次參展。記憶中,之前台灣影片現身電影節是一個議題,頗有爭議,當時台灣影片的推廣渠道,就是本身的電影展。

  電影節節目小冊提供了基本的影片資料,包括影片的「產地」,以「國家」為單位。來到這骨節眼,處理上難免要避重就輕,偶爾如走鋼線,氣流翻動下左搖右擺,得取個平衡。翻翻今年的小冊,見中港台三地的影片,只分別註明「普通話」、「國語」、「粵語」,個別結合地區方言,一部短片見「維吾爾語」。至於過往的處理,僅有印象,不太確定。

  可是,年老力衰,難以屈膝彎腰從雜物堆打撈,僅在觸手可及的範圍摸索,找到2002年那冊,這年三地影片均有參展,標為「中國」、「香港」、「台灣」,語別倒沒列出;較特別是《有房出租》標為「華語」,影片由馬來西亞的李添興執導。及至2003年,兩岸三地華語地區的影片再沒有註明出品地區,皆以語別作「路標」,張作驥的《美麗時光》標為「國語」,賈樟柯的《任逍遙》標為「普通話」,而杜琪峯的《PTU》就是「粵語」。來到2004年,仍延續這處理。《不散》標為「國語」,《戀愛中的寶貝》標為「普通話」,但語別與出品地亦非直接對等,像楊凡的《鳳冠情事》就標為「普通話/蘇州話」。

↑這些年來的電影節,確實看過一些滿愜意的台灣電影,且節後都沒有在坊間戲院放映,在此「2005案曆:台灣現代電影筆記」的海報選可稍作回味。像張作驥的《黑暗之光》(最右圖),片末已離世的家人如常日入而息,與家人用膳聊天,那實為女主角的希冀,寫出惦念亡者的深情;吳念真的《多桑》(左圖)屬自傳體裁,手法平實素靜,隱然觸動;林正盛的《美麗在歌唱》(中圖)大概是本網誌最應記錄的,影片前半部寫戲院票房內兩個女孩子的交往,十分有趣,末段寫雙方觸發超友誼關係,印象中,觀看時覺推展並不自然。

↑從該冊子回味影片外,也欣賞海報。那期間的台灣電影海報不乏悅目之選。左起:王小棣的《香蕉天堂》,我仍沒機會看,猶記曾在台灣電影節放映,那一屆我選了《晚春情事》及《感恩歲月》;《香》片圖像富舊式插畫情調,構圖精致且形象的點題。蔡明亮的《愛情萬歲》選用風格化的插畫圖像(片名更用上反轉字款),其後《河流》的海報延續類近的畫作風格。張作驥的《美麗時光》同樣在電影節欣賞,海報採用照片,結合具意像的視覺元素。

1997年「中國電影海報展」

2021/04/05 at 1:12 am | Posted in 電影海報 | Leave a comment

↑在封塵的《藝訊》中,看到1997年3月這一期介紹了「中國電影海報六十年 1930s—1990s」展覽。驟看是陌生的,當讀到展覽「為『費穆作品回顧展』節目之一,將展出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借出約五十幅從三十年代到當代的優秀中國電影海報真本。」頓感困惑,該回顧展曾在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辦研討會,我是座上聽眾,與會講者包括費明儀黃愛玲、古兆申、韋偉等,而這展覽,我有沒有觀看呢?記憶力實在不行。

  上述頁面刊出的七幅海報,左起《小城之春》(1948)、《最後一個冬日》(1986)、《金色的海螺》(1963)、《紅樓夢》、《達吉和她的父親》(1961)、《東歸英雄傳》(1993)、《毛澤東的故事》(1992)。當中僅《紅樓夢》沒標出年份。海報載「復旦影片公司出品」字樣,今互聯網搜尋技術便捷,不旋踵謎團解開,原為1927年的影片,由周空空、陸劍芬等演出,參與製作的還有之後南來香港拍片的文逸民。既是二十年代的影片,已超出展覽標題列出的年期,誠屬珍貴。展品雖只有約五十幅,但也屬機會難得。

→《激情歲月的典藏:1949-1979中國電影海報收藏星級指南》(朱浩雲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全彩印刷的精美小書,綜觀該期間的電影海報。

  對中國早期電影向感興趣,惜接觸的機會不多,即使偶有這類電影專題,銀根所限,僅蜻蜓點水式的涉獵,至於影片海報,了解更少。上圖《激情歲月的典藏》專著,購於2006年。購買前一段日子,曾隨報館同事造訪方保羅,期間他分享了一冊內地出版的中國電影海報書,頗為全面,過後在書店遍尋不獲,反覓得這本子。

   該書以海報收藏切入,介紹市場狀況及投資價值,並為每張海報粗略估值。這些對我關係不大,純粹視作工具書,內裏所附的海報圖像清晰悅目,卻一如不少海報書,對創作者、美術沿革等並無細論。把1949至1979年稱為「激情歲月」,大抵指政治鬥爭下那翻天覆地的歷程,期間出品的多屬富意識形態取向的宣傳片,戲即使未看,從海報強烈的色彩,人物凌厲的眼神動作,已感受到奮勇前衝的力量。這些海報多屬人手繪畫,畫工凝練,展現一絲不苟的正統氣息,但連篇累牘,不免沉重,容不下一絲俏皮、幽默,折射出那段激蕩歲月底層的窒息感。

↑翻讀該海報書,曾看過哪些影片?實在很少。最右謝鐵驪導演的《早春二月》(1963),我在藝術中心觀賞,最左石揮的《我這一輩子》(1950),於1991年1月下旬第13屆荃灣藝術節內「影評人推介十齣優秀中國電影」節目看的,該節目也放映了水華的《革命家庭》(1960,中圖),地點為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辰衝圖書找到平面影畫

2020/08/01 at 1:17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海報, 悅讀戲文 | 2 Comments

←辰衝圖書公司位於尖沙咀樂道13-15號的門市,於1964年7月18日開幕,稱之為「分行」。從廣告附地圖所見,當時總店位於彌敦道64號美麗都大廈。

__辰衝圖書公司位於樂道的門市,經營至7月31日結束,並轉為網上銷售。從友人傳來的報道,讀到不少舊雨心有戚然的懷緬一番。於此城市,我實在沒資格記此書店。英文水平不濟,與英文書籍有距離,絕非熟客。回想初來香港,愛四處蹓躂,途經尖沙咀時,偶爾會踏進辰衝「觀光」一番,縱然周遭「響起」洋話,卻引發我點滴遐思。

__我喜愛在店的對街望過來,佔兩個門牌的辰衝呈對稱格局,大門口兩側鑲嵌大幅玻璃,作為陳列書籍窗櫥,頗見氣勢,其上方展開的英文店名,斗大字體,舊式字款,遙看如一段外國的街景。

__主力銷售英文書籍,氣氛與中文書店有別,或如友人提到,其透着歲月痕跡的木地板及書櫃,散溢暖意。店內密密砸砸的置滿書本,序中有亂,撞出嚶嚶細語,嗅到紙頁的氣息,感受到讀與被讀的求知氛圍,反而設計、規劃過於工整的新型書店,書本僅可遠觀,要是走近掀動(有陣子更流行以膠袋包裹,杜絕「打書釘」),恍若破壞了設計師對美的營造。

↑彼德格連韋納1996年作品《枕邊禁書》(The Pillow Book),部分場景取自辰衝圖書,但僅選外觀,店內情景則為廠景,製作人發放無邊聯想。

__辰衝的網頁載其成立於1918年。查看舊報,六十年代初,辰衝位於彌敦道25號,並於1962年2月1日遷往彌敦道64號的美麗都大廈。及至1964年7月18日,其位於樂道的分店開幕。屈指一算,辰衝的樂道店剛好營運了56年。英國導演彼德格連韋納(Peter Greenaway)執導的《枕邊禁書》(The Pillow Book, 1996),辰衝亦是場景之一,不過只限外觀,內進後便接上廠景,導演的鏡頭在當中游移,營造詭秘莫測的影像。

↑印象中,僅在辰衝購買過《The 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lm Poster》,很喜歡。家中保留的辰衝塑料袋,大概是那次購書獲得的,上載五店地址(樂道店為Head Office),電話號碼僅七字。其上把作家名字化作紋飾,如狄更斯(Dickens) 、伏爾泰(Voltaire)。

__老主顧回味往事,提到年輕時已定期光顧,我則缺乏這種貼身往憶,印象中,僅在此買過一本書,也堪回味。約於1989至90年間,有一回走過,推門內進,即見近門一側的特價架上顯眼地豎立了Gregory J. Edwards著的《The 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lm Poster》,一冊和電影有關的讀本,把我的眼球攝着,且以特價發售,約112元(當年我作為學生,也是個數目),作為類似「咖啡桌書」的精裝硬皮書,屬驚喜價。我往還多遍,猶疑難決,反覆思量才把它購下。迄今重閱仍覺是挺豐富的書本,從海報演進側影了一頁電影簡史,當然以西方為主,亞洲僅觸及日本,有賴各收藏大家和學者再補充。

貼在屯門戲院的電影海報

2018/06/24 at 8:08 am | Posted in 電影海報, 香港戲院/新界 | 8 Comments

↑貼於屯門戲院的《新流星蝴蝶劍》(1993)海報,右方綠色的是量體重的磅,
這個較新款,和現時置於個別戲院的懷舊款式(提供紀錄卡那種)有別。

…….前文疑惑電影海報是否仍貼在戲院,答案大概是「不」!其實電影海報出現之初,其作用大概和所謂「街招」相若,貼在街外招徠觀眾,僅小量貼在戲院。這張《新流星蝴蝶劍》海報貼在屯門戲院的,背後牆壁鋪上瓷磚,是八十年代中後期部分迷李戲院常見的室內裝潢,以現在的目光視之,大抵覺得有欠大體(好娘)吧!

…….這些地區上的小規模戲院,頗常見把海報貼於牆上作宣傳,但我很少拍攝。之所以為這幾張留影,只因在那個相機仍採用菲林的年代,作為拍照者(非發燒友),一卷菲林36張,為免浪費,都用得很小心。但「慳埋慳埋」之下,當旅程結束,或採訪工作完成後,總剩下十張八張。為求早點把整筒菲林沖曬出來,唯有「豪出去」的處理這十格八格,家中的尋常角落照拍,走出街外又照兩張,於是乎也走到戲院拍一兩張。

…….當時喜歡海報,但沒餘錢購買蒐集,便很望梅止渴式的在戲院拍攝。無疑是危險的,因為傻瓜相機必然自動閃光,立刻惹來職員趨近,繼而責難。翻查舊照,不無意外竟然拍攝了兩張。

…….猶記得在雜誌社工作時,因公司有黑房,攝影同事以至採訪同事,都懂得在黑房把已用的菲林以一個捲筒(類似)收集,不會走光;而餘下的則保留在原菲林筒內,可繼續使用。可惜當時我的錦囊單反機,採用「倒捲」形式,即把菲林放進相機後,它會自動把36格菲林全數拉出,並捲進相機內,然後每拍一張,便倒退回原來的菲林筒,直至拍畢最後一張,因此無法採用上述方式把未用的菲林連原菲林筒取回再用,因為所有菲林一早已拉出來。

…….一把年紀了,有時回想這些早在生活圈中消失的舊跡,都頗富趣味。

↑完全沒有印象屯門戲院也放映《吸血殭屍之驚情四百年》,
我還跑到老遠的碧麗宮去看呢!

今與昔國際電影節海報展

2018/04/05 at 6:58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海報 | Leave a comment

↑2018年4月1日攝於文化中心內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影片海報展。

↑近觀,海報都是打印出來的圖像,非實物,
因此張張的大小都一樣。究竟這些海報本身有否實物?

…….今天4月5日,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來到尾聲。日前到文化中心,走過大堂的海報展覽角落,赫然想起有這麼一個活動。過去節目小冊會介紹此展覽,視為一項活動,現在沒有了。的確,論規模與感染力,這些「海報」近似牆紙,略為粉飾一下活動。

…….不太想常用、但的而且確是「記得以前」!不拉得太遠,且說十年八年前,這海報展尚且置於近碼頭那入口,展示實物,熱熱鬧鬧且帶質感,現在則歸到一旁暗角位。再扯遠一點,八十年代末,首次看電影節的海報展,是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海報置滿整個展廳,目不暇給。畢竟那時年紀小。

…….相比起來,那時做一個海報展挺繁複。要從海外片商取得海報,運到香港,再張貼於現場,完結後又要送回。現在只消收取電子檔,請設計師下載圖像移到美術稿上,打印出來張貼,過程中的確節省了相當的人力物力。

…….無疑,海報展的重點是看圖像,非觸摸實物。見是次展出的各海報,大小一樣,大概非實物的原有尺寸比例。可是,當戲院已不再張貼海報,這些也許多屬虛擬東西(舊片除外)。海報還有被印刷出來的年代,各地電影海報的大小橫直長寬都略有別,甚至印刷技術、紙質亦然。那時候,偶有興起一問:所謂第三世界地區的電影海報,在設計、印刷上與歐美國家有何分別(雖則前者常展出參加影展的外國版海報),某角度而言,實物仍有些值得一探的點子。

↑攝於1995年第1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展覽。該屆已移師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舉行,環境較局促,在偏黃燈光下以手動方式拍攝了這兩照:(左起)1994年突尼斯電影《沉默的宮殿》(The Silences of the Palace),Moufida Tlatli導演。1993年的東埔寨電影《粒粒皆辛苦》(Rice People),Rithy Panh﹝潘禮德﹞導演。兩海報都屬法國版,強調康城影展參展。

大堂海報:手作版與原裝版

2017/08/16 at 4:37 am | Posted in 電影海報, 香港戲院/港島, 澳門戲院 | Leave a comment

↑謝謝網友分享其收藏的海報,當年取自京都戲院的《鐵金剛勇破太空城》海報。左為原裝版海報,經戲院員工加上人手剪貼的中文資料,右為當年印刷的中文版。

…….「鐵金剛」羅渣摩亞於今年5月辭世,一位網友傳來若干摩亞氏演出的「鐵金剛」片宣傳品,包括在香港公映時的海報及戲橋等。

…….雖云辛康納利是第一代「鐵金剛」,作為成長於八十年代的戲迷,摩亞氏就是我眼中的正牌「鐵金剛」。摩亞氏首部擔演的是《鐵金剛勇破黑魔黨》(Live And Let Die, 1973),而我有印象開始看「鐵金剛」片,是從《鐵金剛勇破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及《鐵金剛勇破太空城》(Moonraker)起。

…….當時年紀小,對片中上天下海的特務工具,以及連環動作場面,看得眉飛色舞,數年前重看個別那些年的「鐵金剛」片,看着看着卻生起懨悶感。上述兩片都是在澳門麗都戲院看的,那時還就讀小學。

↑1979年8月1日在香港首映的《鐵金剛勇破太空城》,當時八院聯映:海運、百樂、京都、普慶、新都、快樂、富都、寶石,驟看是結合了三條院線。

…….對《鐵金剛勇破太空城》的內容已不甚了了。七十年代末太空片盛行,當時有感連「鐵金剛」也趕這股太空熱,展示無重狀態畫面的趣味。但對影片其中一幕記憶猶新。通常「鐵金剛」片都有一個香艷收結,此片也不例外,邦先生與邦女郎置身太空艙,於無重狀態下赤裸親熱,懸浮空中,僅以薄被裹身。出現這幕時,戲院觀眾不禁問:又話無重狀態,點解張被唔升起呢?

…….網友傳來的第一張照片,一看便生起熟悉感。那是原裝英文版海報,表面貼上中文片名及主角的名字。移居香港後,偶有逛戲院大堂,不時見這種手作加工海報。一些快將公映的西片,中文海報或未印備,更大可能是聯線戲院少,沒額外印中文海報,於是在大堂展示原裝海報時,僅以人手剪貼小量中文資料。據任職戲院美術部人員憶述,那也是他們的工作。

…….網友後來再傳給我當時印刷的中文版海報,由於影片屬暑期猛片,故特別印製本地海報。頗意外,中文版海報的設計竟較英文版清簡。網友說當年是向京都戲院的司理取得這兩款報海。他記得當年隨電影落畫,大堂的影片海報被拆除,下一站就是垃圾箱,怪可惜!

…….網友的海報保存了近40年,依舊原好,見他把海報用框架鑲起,非常愛惜。網友表示毋須提他的名字,無論如何,再次道謝!

「戲夢人生」海報購買記

2017/04/14 at 3:53 a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電影海報 | Leave a comment

←托同學妹妹在台灣購買《戲夢人生》海報,回來的卻非心儀的版本,而是這構圖雜亂的國際版。(照片效果差,有反光位。)

…….至今沒重看《戲夢人生》,當年在藝術中心看,期間也一度昏沉,「中眼瞓」。映後有侯孝賢導演和幾位演員出席座談,很難得。

…….那時候讀雜誌見此片的海報,一張黑底白字模式的海報,中間一張照片,是李天祿把玩掌中木偶。清清簡簡的設計,黑白刊物刊黑白照,顏色底蘊摸不透,若真是黑白倒美妙。湊巧同學在台灣讀書的妹妹回來探親,於是托她購買。

……也許我只粗略講海報式樣,沒細描外觀,她購得的海報,竟是另一款設計,構圖就是把劇照堆在一起,一片亂像,似是作為國際宣傳用的海報。其售價折為港幣達700元,相當昂貴,當然,既已買了,也要接受。

…….海報上方有宣傳語:「There is always someone pulling the strings…」有趣的是,影片故事主人公是把弄掌中木偶的,應該毋須提線;有時候翻譯真的不可譯,當然,若放到「人生」這層面,也說得通。

…….1992至93年間,《電影雙周刊》曾辦過台灣影片的推介場,更餽贈宣傳品,記憶中,陳國富導演的《只要為你活一天》的海報也是由此而來。可惜這是純白的一張,我反而較喜歡以劇照堆在一起的那張。我的取態無疑與上面《戲夢人生》有分別,可謂一時一樣。

…….1995年初舉行台灣電影節期間,當時在周刊工作,有機會造訪幾位來港參展影人,包括中影負責人徐立功,當時的新晉導演易智言及挾執導作品《我的美麗與哀愁》而來的陳國富。

……言談間陳國富回憶拍攝《只要為你活一天》,特別在選角上有制肘,像突然被安排用葉玉卿,得苦思如何加進片中;還有侯孝賢原本選用,後來感覺不合用而推薦他用的林強。陳導演那時笑說,不知何故中途他又突然感覺對方合用,於是把林強安排演出《戲夢人生》。

……十年人事,各人都有不同的際遇轉變。幾年前讀內地《時代周報》訪問陳國富,當時他是華誼兄弟電影的管理高層,回想廿年前在藝術中心餐廳的大玻璃窗旁做訪問,也許大家都想不到兩岸影圈會有此局面。

→《只要為你活一天》的海報共兩款設計。

Next Page »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