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看創造社發行影片

2013/06/27 at 3:10 pm | Posted in 特別放映, 香港戲院/港島, 香港戲院/九龍 | 6 Comments

brighter summer↑1992年12月,創造社與藝術中心主辦四小時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作》放映活動。
電影最早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亦是放映四小時版,其後在坊間則公映三小時版。

  剛過去的周日(6月23日),在藝術中心看罷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亦是影片發行公司創造社較早年發行的電影。影後有李焯桃和舒琪談外語電影發行。

  先不論講談內容,單看陣容,已勾起不少八、九十年代的舊憶,那時偶然亦會參與兩位講者的講座,而兩位講者到今天仍活躍於推廣電影文化。影後談的內容,一拉拉到較八十年代更遠,包括遠溯七十年代以還,永熹影業的莫玄熹先生發行藝術電影的努力,先後在恆星、京都和香港大舞台放映,另一是安樂的江志文先生經營的新華戲院。上述事件本網誌亦曾有過淺淺的記述。(可點擊上述戲院名)

  是次放映專題,主要圍繞影片發行公司創造社。逾25年的歷程,該公司曾為本地觀眾帶來不少較冷僻的影片選擇,早年主要排在影藝戲院放映。筆者記憶較深的,比方影藝開幕放映的《尼羅河女兒》,其後發行讓人感動的《東京物語》(感動,不僅指影片內容,而是有人把這舊片發行),還有《世紀末暑假》、《情書》等。

  會上談及該公司曾在灣仔新京都2號院排片。原來戲院在開業初,曾想走藝術戲院路線,故邀請創造社排片,奈何戲院負責人急見成果,礙於票房,合作關係僅數月便結束。感覺上,這段合作關係好像逾半年,或許我把再早一點觀看《月光少年》、《少年哎,安啦》的印象混淆了。創造社經營期間,我在那兒看戲的次數有限,像《青木瓜之味》,還有在農曆年期間看《前世唔修》,印象中入場人數也不少。記憶中,新京都還上映過《天問》、《與天使共桌》等電影。

  其後,另一家新成立的灣仔迷李戲院金獎像(1994年6月開幕)也拉攏創造社合作,曾放映《紅松鼠殺人事件》,頗收旺場,但該戲院半年後便結業。該戲院挺傳奇,其前身是杜老誌戲院(1993年12月開幕),也是半年貨仔完結。數年前本網誌談迷李戲院時,網友David曾介紹:「杜老誌(戲院)在灣仔謝菲道,沒有戲院大堂。杜老誌結業後改為金像獎戲院,同樣沒有戲院大堂。金像獎開幕初期似乎想走影藝路線。」

  回想,創造社發行的電影曾出現在多家戲院,筆者在新華看《悲情城市》,在普慶看三小時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還有一段時間在迷李大華的周日早場,看過《修女愛瘋狂》、《野蘆葦》等。當然,還有更多。

6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1.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過兩次,一次在新華,三小時版,另一次在藝術中心,四小時版。
    灣仔的杜老誌、金像獎兩院,相信仍有印象者不會太多了!

    • 我不是港島人, 完全留意不到有過這兩家戲院. 關於「牯嶺街」, 和你相反, 先在電影節看四小時版, 再在普慶看三小時版. 那年, 連續兩天看兩齣四小時電影(另一為法國片「不羈的美女」), 依然享受, 實在是那些年.

  2. 我曾在杜老誌戲院觀看林青霞主演的“窗外”,時間約在1994年3月。我也覺得很奇怪為何該院當時會重映這部舊作,真是莫名奇妙!

    • 謝謝KK分享. 我亦無了, 不知是否該片什麼周年紀念之類, 故在某些戲院重映, 得查一查.

      • 除了影藝戲院外,有一段時期創造社發行的電影會放在佐敦大華戲院(1992年重建後的大華),如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的作品,包括《情迷高踭鞋》、《蕩女kika》、《愛火花》等。同區的普慶戲院亦於97-98年間有獨家放映創造社發行的電影,如《四月物語》及艾慕杜華部分舊有的作品。

  3. 謝KK再留言. 印象中, 新華戲院結業前半年, 創造社參與排片工作, 紀錄片《天安門》放映了一段長時間.


Leave a reply to Wong Ha Pak Cancel reply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